哈佛大學收藏的「廉價」大憲章 竟是700年前的早期複本
一份 1300 年的《大憲章》稀有副本,擺放在麻薩諸塞州劍橋市哈佛法學院的展示櫃中。 ((圖/美聯社)
多數的文物故事,都是「仿品誤當真品」,但是哈佛大學卻是「真品誤當仿品」,雖然這話也不完全準確,但是哈佛大學確實收藏了一件700多年前的歷史文物卻認出。幾十年來,哈佛大學一直以爲文庫中的《大憲章》副本,只是一以不到 30 美元的價格購買的、污漬斑斑、褪色的複印件,結果2位研究人員發現,這份副本印製時間離《大憲章》頒佈時間不遠,從歷史角度來看仍然非常珍貴。
全球廣播公司NBC報導,1215年,倫敦發生一件大事,英格蘭約翰國王(「無地王」約翰)簽署《大憲章》(The Great Charter),規定國王也必須遵守法律,這是全球憲法的基礎,地位非常重要。
繼 1215 年約翰國王印刷的原版,當時印了4個副本,直到 1300 年,又有1份大憲章由國王發佈和授權,如此就是6份。也就是說,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爲《大憲章》就只有6份。
然而,倫敦國王學院中世紀曆史教授大衛卡本特(David Carpenter),與英國東英吉利大學中世紀史教授尼可拉斯文森(Nicholas Vincent)合作,對哈佛大學收藏的版本進行研究,他們發現這應該第7份《大憲章》。
卡本特說,他是在2023 年 12 月,搜尋哈佛法學院圖書館網站時,發現了這份數位化文件,覺得它的尺寸與其他版本相當一致。
他說:「我第一個的反應是驚訝,某種程度上,我甚至敬畏於自己,竟然能找到一份此前未知的《大憲章》。」
「首先,我發現了世界憲法史上最稀有、最重要的文件之一;但是另一方面,我也驚訝於哈佛大學這麼多年來,一直不知道它的真實價值。」
文森教授將哈佛版與 1300 年的其他6個副本進行比較,發現尺寸確實相符。隨後,他們使用紫外線光譜成像機,這項技術可以幫助學者看到褪色文獻上人眼無法看到的細節。
如此一,他們就可以逐行逐句逐字的比較文本和筆跡,其中包括「愛德華茲」(Edwardus)開頭的大寫字母E,與第一行的細長字母。
卡本特說,哈佛版必須達到很高的標準來證明其真實性,然而它「出色地」做到了。
卡本特估計,哈佛大學這份破爛褪色的《大憲章》價值數百萬美元,儘管哈佛大學沒有出售它的計劃。 1297 年版的《大憲章》於 2007 年在拍賣會上以 2,130 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文件另一個謎團是它怎麼來到哈佛的?這項調查任務留給了文森教授,他一路追溯到英格蘭威斯特摩蘭郡(Westmorland)的前議會自治市阿普比(Appleby )。
哈佛法學院圖書館於1946 ,年從倫敦一家書商以 27.50 美元的價格,購買了該文件。當時,它的製作日期被錯誤地認定爲1327年。
文森特確定這份文件原先是 1945 年一名英國皇家空軍高級指揮官梅蘭德(Forster Maynard)給倫敦書商,而他早先是從一位名叫克拉克森 (Thomas Clarkson)的朋友所贈,至於更早之前,克拉克森與阿普比莊園的世襲領主威廉·洛瑟 (William Lowther)是朋友,很可能文件一直是世襲領主的財產,而20世紀初的某一天贈予了克拉克森。
文森教授說:「目前還沒有任何明確的證據證明這就是阿普爾比大憲章。不過在我看來,它很有可能就是。」
目前他想要找到信或其他文件來證明《大憲章》的轉手情形。
文森和卡本特計劃在 6 月訪問哈佛大學,親自看看這份《大憲章》。他們表示,這則消息剛好發生在哈佛大學正與川普政府發生衝突之時,而這份文件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這也是讓新一代人們瞭解《大憲章》歷史地位的機會,該憲章對美國建國過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獨立宣言》到《權利法案》,都可以說是《大憲章》的後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