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部署下一步國資國企改革工作
在本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即將收官之際,國務院國資委對下一階段的國資國企改革工作進行了前瞻性部署。
國務院國資委5月15日舉行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25年第一次全體會議提出,下一步的國資國企改革工作,要統籌好“放得活”和“管得住”,突出解決制約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難題,構建與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更好履行戰略使命。
上海證券報記者通過梳理國務院國資委近期公開動向發現,探索推進穿透式監管已成爲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的改革重點。國務院國資委在3月發佈的《關於做好2025年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中也以“智能化穿透式監管”爲主線,系統提出穿透式監管的具體要求。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周麗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穿透式監管是當前國資監管的重要創新,旨在實現“放得活,管得住”,既賦予企業市場化活力,又守住國有資產安全底線。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對國有資本運營和國有企業管理進行全流程、全鏈條、全方位的深度監督,確保監管覆蓋到資金使用、資產變動和決策執行環節,避免因層級過多或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監管盲區。
“管資本”與穿透式監管是否相悖?在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樑看來,“管資本”與穿透式監管,是國資監管機構履行職責的兩個方面。“管資本”是出資人的職責,而“穿透式監管”主要是國資監管的職責。換言之,推行穿透式監管主要是防範國企的經營風險,是一種技術手段;“管資本”是一種監管理念,也是當前國資監管的基本體制。
在吳剛樑看來,穿透式監管強調的“管好”,是要建立在“放活”的前提上。穿透式監管應重在事中事後,事前的監管主要聚焦流程與合規等方面。基於此,各級出資人與集團公司要尊重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不能“越俎代庖”,主動要求審批下級企業的具體業務。
對於下一步資本投資、產業發展等領域的改革重點,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近日提出,要大力推進央企差異化產業佈局,同時持續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打造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臺。此外,對於產業基礎比較薄弱的領域,運用併購重組、股權投資、產業基金等多種方式,加快形成產業影響力。
針對本輪改革的衝刺收官工作,5月15日舉行的會議提出,要對照行動方案和工作臺賬逐條逐項梳理,確保高質量完成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
具體提及的幾項任務包括:進一步抓好“兩非”“兩資”處置和虧損企業治理,將資源更好地集中到主責主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來,形成主業更突出、核心競爭力更強的業務佈局;推動國有企業更大範圍、更深程度融入國家創新體系,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支持原始創新的制度機制,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出資人監督和各類監督貫通協同,以司庫監管平臺爲基礎,有序建立智能化穿透式監管系統,切實提升監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