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輝恐成首位出局部長?「新內閣佈局」關注焦點首當其衝
經濟部長郭智輝。(資料照/王德爲攝)
726大罷免全軍覆沒,讓原本摩拳擦掌的在野勢力瞬間轉爲低調,反倒是府院高層該如何因應外部壓力、內部質疑,成爲接下來政局的關鍵。尤其臺美關稅談判結果出爐,高達20%的對等關稅,使「經濟部」首當其衝,外界關注行政院是否將進行內閣改組,而最受矚目的焦點人物,莫過於經濟部長郭智輝。
根據《中評社》4日的報導指出,出身企業界的郭智輝帶着半導體與日系供應鏈專業進入政壇,當時外界期待他能爲經濟部注入實務導向的改革力量。然而隨着議場實戰展開,郭的言行屢成輿論箭靶。他在面對南部水災時,自評「努力程度100分」的發言引爆爭議,雖然事後強調是就整體防災體系發言,但「滿分說」已深深傷害其形象,被批缺乏災區同理心。
事實上,郭智輝過去以直率親民著稱,對媒體談話風格鮮明,不避諱爭議,被認爲是內閣少數「敢講」的部長。然而,也正是這樣的性格,讓他頻頻陷入政治風波。據瞭解,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甚至曾主動協調,避免媒體直接訪問郭智輝,以防擦槍走火,顯示黨內對其政治敏感度頗有疑慮。
該份報導還提到,如今郭面對的,不僅是國內輿論壓力,更有來自國際經濟情勢的重擔。川普捲土重來,美方對科技與工具機課徵高額關稅,臺灣出口產業首當其衝。郭智輝所領導的經濟部被視爲第一線談判窗口,壓力與責任雙重而至。
然而,關鍵在於,郭智輝是否能不只是「企業執行者」,而是「政治整合者」?他能否勝任談判主帥角色,協調跨部會資源,穩住政務體系?而賴清德是否在823大罷免結束後啓動「新內閣佈局」?屆時郭智輝會是守土名單,還是撤換名單?格外引人關注。
尤其2026九合一選舉已然在望,民進黨若想穩住政局、逆轉氣勢,內閣調整勢在必行。郭智輝的去留,不只是單一部長的去留,更牽動整體經濟政策的延續與改革方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郭能否續任,或許將成爲2028大選前,賴清德能否成功轉守爲攻的第一張人事變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