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臺幣升值的代價 改變地緣政治(蔡裕明)
儘管賴總統與央行總裁楊金龍一再否認雙邊談判觸及匯率議題,新臺幣的實際升值走勢與資本流入趨勢,仍被市場解讀爲對美國關切的「默契式迴應」。(合成圖/資料照、趙雙傑攝)
近一週臺幣對美元匯率出現驚人的升值表現,從32.5元曾經一度升至29.59元,累計升值約9%。
臺幣升值對於臺灣股市與經濟明顯產生正反兩面影響。一方面,從出口產業與產業競爭力來看,匯率升值使得以外幣出口的產品變得更爲昂貴,壓縮出口商的利潤,進而削減出口業者的競爭力與獲利。另一方面,在進口成本與物價方面,臺幣匯率走強使得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原物料、能源價格相對降低,進一步降低進口成本,舒緩通貨膨脹的壓力。若以本週油價來看,近期油價下跌以及臺幣轉強,中油公司旋即下調國內汽柴油價格。於是說,新臺幣的升值可抑制進口物價、降低能源與原料成本,或有助於穩定物價。
而就資本與資金流動而言,新臺幣強勢反映外資對臺灣經濟的信心與資金流入。然而,快速升值也引發投機性資金進出。所以中央銀行纔會講說,近日匯市出現禿鷹式炒匯跡象,部分投機資金大舉押注新臺幣升值,放大了匯率波動。
臺灣企業增加赴美設廠的意願
新臺幣的匯率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會影響美中臺間政治與經濟關係。在臺美貿關係方面,近年來臺灣對於美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2024年臺美貿易順差達739.2億美元,較前一年大增約五成,這使得川普總統在4月初的「解放日」宣佈對臺灣課徵高達34%的關稅。在這之後,國際資本市場預期,臺灣爲緩解來自美方壓力、同時避免懲罰性關稅,纔會以新臺幣進一步升值作爲讓步,藉此縮小順差。
然而,儘管賴總統與央行總裁楊金龍一再否認雙邊談判觸及匯率議題,新臺幣的實際升值走勢與資本流入趨勢,仍被市場解讀爲對美國關切的「默契式迴應」。
實際上,新臺幣升值正成爲美國對臺經濟政策中的一項考量因素。美國近年推動《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以及供應鏈「友岸外包」的政策,事實上已將臺灣界定爲「民主供應鏈」核心節點之一。因此華府在加強與臺灣經貿聯結的同時,美方也關注雙邊貿易失衡和匯率問題。由於臺灣對美長年保持順差,尤其在半導體領域(臺積電等對美出口貢獻巨大),美國實有動機要求臺灣調整匯率以縮減順差。
同時,臺幣升值也會增加臺灣企業赴美設廠的意願。CHIPS法案鼓勵臺積電等企業赴美投資先進製程。當臺幣轉強時,臺廠在美國的投資相對成本(以臺幣計價)下降,結合美方補貼誘因,確實提高臺企赴美設廠之意願。也就是說,匯率的變化在無形中配合美國「在盟國中攫取部分產能」的戰略:美國既希望臺灣維持自身晶片供應能力,又希望部分關鍵產能分散至美國本土,以防範單一地緣風險。美國的經濟安全政策需在利用臺灣投資來強化本土產業和支持臺灣穩健發展之間取得平衡。臺幣升值則提供一個契機來實現這種平衡,也就是說,讓臺灣在利潤未受過度侵蝕前提下分享部分產能,藉此強化美臺經濟同盟關係。
匯率成爲地緣政治的風險指標
新臺幣匯率的變化與臺海軍事緊張局勢之間不存在直接因果關係,但雙方可能透過經濟實力、預期心理等渠道發生間接連動。匯率可以被視爲一種風向標,反映市場對臺海情勢穩定度的信心。當戰爭風險上升時,往往伴隨資本外流、臺幣走貶;反之,局勢相對穩定時,臺幣才能保持強勢。近期臺幣的大幅升值,某種程度上表明國際資本並不認爲臺海短期內會爆發衝突,否則資金應會提早撤出,而非涌入推高臺幣。正如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日前示警所言,若西太平洋爆發戰爭將毀滅全球經濟。顯然,目前匯市並未反映此等悲觀預期。
而且,臺幣升值強調臺灣經濟的強韌,這對臺灣的國防投入是個利多。貨幣升值意味臺灣擁有更高的國際購買力,以新臺幣編列的國防預算可以買到更多的裝備和服務。例如,臺灣每年編列的軍購預算多以美元支付武器款項,如果匯率從1美元兌33元升值到30元,同樣1億美元的軍購需支出30億臺幣而非33億,等於節省約一成經費。這種匯率紅利使臺灣軍事現代化的推進相對輕鬆,可購買更多防衛性武器或提升後勤儲備,而無需額外增加預算。近年來臺灣積極向美國採購先進軍備(如F-16V戰機、海馬斯火箭、魚叉飛彈等),臺幣強勢降低了這些軍購案的成本,有助於加速交付和部署。
同時,經濟表現良好也穩定臺灣社會對安全投資之支持度。當匯率穩定、物價可控,政府更有空間在國防上投入而不致引發民怨。如果臺幣大幅貶值導致通膨飆升,政府可能不得不將資源從軍事轉向民生,以平息內部不滿,這將削弱國防支出力。反之,升值帶來的物價穩定和信心提升,可強化全民國防的物質基礎。經濟愈強,民衆承受短期安全風險的意志可能愈強韌,因爲有「本錢」支撐,這種心理層面的嚇阻也不可小覷。
當然,也有觀點認爲,臺幣升值可能與軍事安全存在反向連動的風險。例如,匯率過強壓迫某些產業、引發經濟放緩,長此以往可能侵蝕政府財源與民衆對執政者的信任。如果經濟不景氣導致社會不安定,反而可能鼓勵潛在敵對者蠢動。因此,臺灣在亦須關注經濟平衡發展,確保不因偏重特定產業而埋下結構性隱憂。畢竟,一個全面強大的臺灣(經濟、社會、軍事均健全)才能對潛在侵略者產生最大嚇阻。
互爲鏡像的臺幣與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市場對軍事衝突預期非常敏感。戰爭陰影會即刻反映在股匯市上。例如,1995-96年臺海飛彈危機期間,新臺幣與臺股雙雙大跌,外資迅速撤離,導致短時間內經濟動盪。同樣地,2022年解放軍在臺海實彈演習時,臺幣出現明顯貶值壓力。然而,這些影響多屬短期事件性,隨危機解除而恢復正常。長期看,決定臺幣趨勢的仍是經濟基本面與全球金融環境,而非單一安全事件。
因此,我們不妨將匯率視爲一種「晴雨計」,反映市場對國家安全與經濟穩定的即時觀察,但真正左右「氣候」的,仍是臺灣自身的經濟體質與安全情勢。當前臺幣持續升值,或許意味着外界對臺海風險的預期相對穩定,整體「氣壓正常」。但若體質虛弱,即便氣壓穩定,也可能經不起突如其來的風暴。
換句話而言,臺幣升值與臺海安全互爲鏡像,折射出臺灣綜合實力的增減。幣值穩健強勁,說明經濟蓬勃,亦支撐着國防軍力建設,進而降低衝突可能;反之,若因內外因素臺幣轉趨疲弱,也可能預示着臺灣面臨挑戰增多,需要提高警覺。對臺灣而言,保持經濟繁榮與金融穩定,本身就是一種戰略防衛。當潛在敵手發現無法輕易從經濟上打垮或離間臺灣,或許動武的風險就會隨之降低,這可以視爲「以實力換取和平」的體現,而經濟實力與貨幣價值,無疑是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爲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