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九三閱兵前東風-100亮劍 美軍島鏈防線告急?(蔡裕明)
東風-100(或稱長劍- 100)巡航導彈曾在2019年大閱兵時裝載於發射內亮相。(圖/新華社)
中國大陸央視近日罕見公開東風-100超音速巡弋飛彈的實彈發射畫面,這是自2019年中國國慶閱兵後,睽違6年再度亮相。在兩分鐘的片段中,火箭軍部隊在模擬全頻譜干擾下完成發射,並特意選在城市環境中展示,凸顯其機動性與生存能力。
《歐亞時報》(The EurAsian Times)於2025年8月11日報導稱此爲「超音速死神」(Supersonic Death)。這樣的安排「亮相」時間,無疑在當前中美博弈加劇、美國持續強化第一與第二島鏈部署之際,以及解放軍建軍98週年之際,格外引人注目。因此,想要問的是,北京究竟想傳遞什麼訊息?
這場刻意安排的亮相,其實蘊含兩層訊息,一個是戰略暗示,另外一個是成本信號。前者在於展現中國遠程精準打擊能力已臻成熟,能將沖繩、關島等美軍基地納入嚇阻範圍,後者則是藉由公開機密裝備、承擔資訊外泄風險,提升嚇阻的可信度,更在傳達「不僅要能打,更要讓人信你敢打」的信號。於是說,東風-100的再現,並非單純的武器展示,更是一場針對美軍島鏈防線的精心迴應。
東風-100的技術與戰術角色
東風-100(又稱長劍-100)被視爲解放軍第三代巡弋飛彈。它與第一代長劍-10(亞音速,射程約 1500–2000 公里)以及第二代長劍-10A(加強抗干擾能力、精度縮小至十公尺級)相比,最大突破在於射程與速度的同步提升。
東風-100飛彈射程約3000至4000公里,若由轟-6N轟炸機空射更可延伸至6000公里。其飛行速度約在4馬赫,遠超亞音速飛彈。其導航結合慣性、北斗衛星、地形匹配與末端紅外成像制導,理論上可達「公尺級精準度」,也就是誤差僅數公尺,能精準摧毀加固目標如指揮中心或油庫。而且,高速飛行帶來「時間壓縮效應」,例如對關島僅需約40分鐘,壓縮防禦方反應時間。
在部署模式上,東風-100可依靠機動發射車形成彈道矩陣,具備快速轉移與隱蔽發射的能力,甚至能在城市環境中進行垂直髮射以提升生存率。空射版本則進一步延伸打擊縱深。戰術定位方面,它或許並非最先進的主力,而是可作爲「多層次」火力,用於補充東風-21中程彈道飛彈、有航母殺手之稱的東風26型(DF-26)彈道飛彈,或高超音速彈道飛彈(DF-17),確保火力飽和與持續壓力。
在作戰應用上,東風-100兼具反艦與對地打擊能力,其真正價值不在「單發擊沉」航母,更在於切斷補給、癱瘓機場與港口,迫使對手延遲作戰節奏。換句話來說,東風-100讓解放軍擁有彈性打擊與韌性保障角色,其價值在於提供多重攻擊手段來強化整體嚇阻效果。
解放軍從亮劍到示警
中國央視公開東風-100飛彈發射畫面,不僅是一場技術展示,更是一種有意識的訊號操作。北京要所傳達的第一層訊息,是明確的戰略暗示,中國已具備能威脅第一與第二島鏈內美軍基地的成熟打擊能力,無論是嘉手納、橫須賀,抑或是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都在射程之內。對華府而言,這等同於一次公開的威懾宣告。
第二層訊息則屬於「代價性訊號」,其核心意涵在於,只有付出高且可驗證成本的行爲,才能使外部觀察者相信承諾的可信度。
過去6年期間,東風-100幾乎消失在媒體與公開場合中,如今卻在美軍強化印太前沿部署與解放軍的九三建軍節前夕重現,不僅意味裝備已臻成熟,甚至可能已有後繼型號準備接棒。這樣的公開行爲本身就是一種代價,它可能暴露技術細節,或增加中美緊張,但北京仍選擇「亮劍」。換言之,北京用公開訊號來提高嚇阻的可信度。
於是說,東風-100的「再現」不只是單純的武器秀場,而是北京同時在戰場與心理層面進行的雙重操作,既要讓對手看到飛彈已可實際威脅後勤與限制對手的反應速度,也要用公開所承擔的政治與技術成本,來證明其嚇阻已非虛張聲勢。
時間壓縮效應造成的戰略焦慮
東風-100對美軍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它能干擾戰區投送。美軍的戰力優勢極爲仰賴快速的兵力與物資投射,倘若後勤設施或關鍵補給節點遭到精準打擊,勢將影響美軍的後勤補給,進一步來說,影響的不只是當下的戰鬥,更是整個戰區的持續作戰能力。這種干擾效果,足以讓美軍在短時間內陷入兵力消耗過快、補充速度不足的被動局面。
此外,東風-100的高速與長射程造成的「時間壓縮效應」,縮短防禦方可用的反應時間。對衝繩、關島等前沿基地而言,這意味着即便有先進的預警系統,也很難完全抵消飽和攻擊所帶來的突發性壓力。從區域盟友角度來說,日本、南韓與菲律賓都可能因美軍設施的脆弱性而感受到額外威脅,進一步加大戰略焦慮。
換句話而言,解放軍選擇「公開」東風-100,提醒外界它並非過時或多餘的武器,而是火箭軍火力體系中的多層攻擊選項,能在多領域作戰中維持壓力、製造戰場不確定性,直接挑戰美軍的「快速進場、快速反應」的作戰模式。
戰略訊號下臺美的選擇題
鑑於北京對東風-100飛彈的保密層級,甚至高於殲-20與殲-35A等第五代隱形戰機,選擇此時「公開」東風-100飛彈,已顯示該款飛彈在中國戰略體系中的特殊地位與核心價值。而且對美國盟國發出「世界上的事情總是那樣,你準備不好,敵人就來了﹔準備好了,敵人反而不敢來」的訊號,既是戰略暗示,也是測試外界反應的成本信號。
美軍已經注意到中國飛彈的威脅,因此開始提早準備。首先,就是把飛彈防禦的生產拉到「戰時模式」。也就是同時啓動多家廠商、加開產線,儲存愛國者、薩德、SM-6等攔截性裝備,避免戰時來不及補給。再來,美軍正在推動「邊打邊補」的新作法。以往戰爭結束才進行補給,現在要在太平洋的島嶼分散存放彈藥與燃料,讓部隊能就近補充,甚至打算用無人機或機器人來處理最後一段的運送,確保前線不會「斷彈」。此外,美軍認爲單靠一個系統不夠,必須整合陸、海、空和盟友的防空網,透過跨軍種、跨國家的協同,建立一個真正的「防護罩」,讓飛彈不論從哪裡來,都能被偵測並攔截。最後,基地本身也要更耐打。美軍計劃蓋掩體、放誘餌,還要成立快速修復隊伍,避免飛彈攻擊即癱瘓。同時,透過部隊分散部署和發展雷射、電子戰技術,用更低的成本來干擾或擊落來襲飛彈,增加整體的防禦韌性。
臺灣面對東風-100威脅,重點不在全面攔截,更在於提升韌性。必須透過分散部署、快速修復與僞裝降低單點癱瘓風險,建構分層防空與電子戰干擾,削弱飛彈精準度,同時強化與美日的預警與聯防合作。最終目標,是確保即使遭受打擊,仍能維持持續作戰與戰區防衛能力。
(作者爲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