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側寫美中貿易戰:兩個美國vs.一箇中國?(羅慶生)
美國總統川普和美國建制派官員「可能」不同調,各有各的意志與主張,並未整合,纔會在對外政策上呈現「兩個美國」的現象。。(美聯社)
一般分析美中貿易戰多從公告與相關官員的評論等文獻切入,本文則試圖從側面解讀。文獻分析是正規途徑但有限制,因爲美中競爭激烈,許多「官方說法」其實是基於競爭策略的話術,未必真實,逕行分析容易被誤導。因此以側寫方式釐清雙方操作的背後因素,可以彌補文獻分析的不足。
本文側寫美中貿易戰的線索來自以下兩條,一個是10月20日《新華社》報導,中國大陸的貿易談判代表兼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被免去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特命全權大使等職務;另一個是《紐約時報》10月16日的一篇分析報導。先從《紐時》的這篇報導談起。
這篇標題爲「中國對川普亮出最強底牌,妙招還是昏招?」的文章中引述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大陸祭出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不僅是爲了加強掌控全球關鍵礦產,也藉此要求美國川普總統不要放任對中鷹派官員。這很有意思,什麼是「對中鷹派」官員?多數觀察者都同意,美國對中立場除了川普總統還有點「鴿」之外,官員幾乎都是「鷹」。
報導提到中方對美方的不滿。中方認爲兩國已達成貿易戰休戰共識,中方且允許出售TikTok向川普政府展示善意,但美國仍不斷對中國提出新限制。他們提到美國商務部9月29日宣佈被列入「實體清單」制裁的企業,其子公司也會被納入管制,也就是所謂「穿透規則」,讓中國深感意外與不滿。報導還引述中國學者的觀點:中國對美髮起非常強烈的反擊,是提醒川普必須親自處理對中關係,而不是放任鷹派官員破壞兩國關係。
《紐約時報》是西方權威媒體,報導有公信力。因而這份報導幫筆者解決了一個重要困擾。什麼困擾?
學界分析國際關係通常將「國家」視爲理性且單一意志的「個體」,如此才能合乎邏輯的分析其對外行爲。然而筆者分析川普第二任期的美國對外政策,卻感覺有「兩個美國」。例如9月19日「川習通話」前夕,13日美國在臺協會(AIT)突然釋出強調「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論述。這很奇怪,衆所皆知川普總統想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直接通話,通話前夕爲何還要狠戳中國痛點,難道不擔心通話破局?如果國家是像人一樣是單一意志的「個體」,那這是人格(國格)分裂嗎?
筆者認爲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川普總統和美國建制派官員不同調,各有各的意志與主張,並未整合,纔會在對外政策上呈現「兩個美國」的現象。但這違反學界慣例且缺乏依據,通常被視爲「陰謀論」,學界不取。《紐時》這報導證實了筆者觀察:川普總統和美國建制派,也就是報導中所謂的「鷹派官員」的確不同調。有此依據,「兩個美國」就是個分析架構,而不是陰謀論。
「兩個美國」架構下的分析
從「兩個美國」的分析架構看世界可以打開一個新視野。例如9月9日以色列空襲卡達首都杜哈,攻擊正在討論停火草案的哈瑪斯領導層,造成5名成員喪生。卡達怒批這是「百分之百的背叛行爲」。
誰背叛?美國。因爲哈瑪斯高層是應美國特使邀請到杜哈,討論美方提議的加薩停火案。爲何是背叛?因爲卡達的防空能力很強,擁有11個愛國者三型飛彈連、12個薩德長程防空飛彈連,這些系統運作由美軍支持,因此以色列能夠如入無人之境般的空襲杜哈,必須美國默許。
但川普總統表示他事先不知情。以川普身分應該不會說謊,他推動加薩停火也沒有理由打臉自己。那問題來了,如果川普沒下令,就是有另一個「美國」默許以色列空襲卡達。
從這角度,9月30日美國「戰爭部長」赫格塞斯極爲罕見地集合全球800位將領訓話,就不是一位備役少校指示資深將軍如何訓練部隊的荒唐之舉,而是作爲「最高指揮當局」的總統和國防部長,提醒這些獨當一面的指揮官,誰纔是真正的老闆。川普性格,不會容忍他的軍事指揮權被架空。
那川普會容忍他貿易戰的主導權被架空嗎?更不會。貿易戰一直是川普親自操盤,不會接受部屬擅作主張擾亂他的節奏。有傳聞指出川普在開會時痛罵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是「蠢蛋」,擅自挑釁中國引起中國反制,破壞了他精心設計的貿易戰佈局。這傳聞未得到證實。不過10月15日美國召開緊急記者會說明因應中國稀土管制的措施,只有貿易代表格里爾與財長貝森特出面,不見盧特尼克,因此可能性也不排除。看日後川普對盧特尼克的態度將更清楚。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對美國在「川習通話」後又擴大制裁措施非常不滿,纔會強烈反擊。中國的感覺應該和卡達類似:背叛。不是說停火嗎?你還打?只是卡達無力反擊,中國可以。
筆者之前曾爲文分析:這次中國貿易戰反擊的主戰場是港口費,稀土、電池等擴大管制是附加的。15日美國緊急記者會,財長貝森特透漏,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8月下旬曾「不請自來」,警告美國若推進對中國船舶徵收港口費的計劃,中國將「引發全球混亂」。貝森特很不滿,批他是戰狼、失控,甚至認爲:「那位8月28日帶着極具煽動性言詞現身此地的副部長,或許是擅自行動。」如果盧特尼克在之前的會議上真被川普斥責,那這話還真有點「以己度人」的味道。無論如何,這印證中國在乎的原本是港口費。
那是哪件事情發生讓中國不滿,而決定在港口費之外強烈反擊呢?是9月29日美國商務部宣佈「穿透規則」後,30日荷蘭政府即宣佈強制接管安世半導體(Nexperia)的控制權。
雖然荷蘭事後宣稱,這是要確保關鍵技術與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與美國無關,時間點只是巧合。但10月14日《華爾街日報》一篇「美國是如何施壓荷蘭罷免安世半導體中方CEO」的分析文章明確指出:美國官員向荷蘭官員發出嚴厲警告,如果不想讓安世半導體被列入貿易黑名單,罷免其中國母公司聞泰科技派出的CEO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美國商務部爲何要這麼做?因爲他們希望美、西方要擁有成熟製程晶片的自主製造能力,不能全在中國企業手中。安世半導體總部雖在荷蘭,卻是由中國聞泰科技百分之百控股。
2018年開始,美國(建制派官員)決定封殺中國晶片製造技術。但後來他們發現犯了一個錯誤:嚴重低估成熟製程晶片的作用,只限制先進製程。成熟製程晶片廣泛應用到電動車等各項科技產品上,同樣不可或缺。現在中國成熟製程晶片市佔率愈來愈高,如果再不想辦法,中國形成壟斷,就將像稀土一樣卡美國的脖子。安世半導體是成熟製程晶片的供應商,客戶包括福特汽車等諸多西方企業。
但對中國來說,強行接收中國企業擁有的公司,等同赤裸裸的搶劫。如果不處裡,如何確保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的財產?中國商務部先在10月4日切斷安世半導體的中國供應鏈,讓安世無法向西方車廠出貨,9日再推出一連串出口管制措施,教訓事件源頭的美國商務部,並督促川普要好好管一管。
結論
從這角度解讀李成鋼被免去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等職務。雖然這更可能是例行性的命令發佈,升職爲貿易談判代表兼商務部副部長後,將前職撤免。但從美方尤其是財長貝森特的角度,卻可解讀爲中國釋出善意。美國內閣高官公開指責中國官員極爲罕見,如果中國不理會將很沒面子。中國恰如其時的宣佈免除李成鋼兼職,即便是原本就有的安排,貝森特也會感覺少了對抗氛圍。美中雙方在馬來西亞的談判可以樂觀預期。
從另一個角度,貝森特質疑李成鋼「或許是擅自行動」;那麼中國這回應暗示:即便李成鋼是擅自行動,我們也已經處理,那你們擅自行動的盧特尼克呢?中國對外行動只有「一箇中國」,那就是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而美國在川普總統之外有「兩個美國」。這不僅讓對手困惑,盟邦也很困擾。
例如荷蘭,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配合美國商務部要求強制接收安世半導體,現在川普總統不滿,還必須說與美國無關,撇清商務部責任,以至必須單獨面對中國。中國逮到機會有意殺雞儆猴,荷蘭這次麻煩很大。美國袖手旁觀,歐盟也幫不上忙,畢竟是荷蘭先動手。
美國對外政策出現「兩個美國」現象,問題或許不在建制派而在川普。美國總統四年一任,經常換來換去,對外政策必須依賴建制派才能維持一貫性。歷任總統也多願意協調,唯獨川普自行其是。不過這是美國的問題,外人不便置喙。對觀察者來說,「兩個美國」是有意義的分析架構,將能更真實的瞭解狀況,避免誤判,無論在美中貿易戰或美中臺三邊關係上,都是如此。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