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銀海外曝險 美中差距拉大 美連39季蟬聯第一

中央銀行27日公佈今年第1季國銀國家風險統計,美國連39季蟬聯國銀最大曝險國。 記者黃仲明/攝影

中央銀行昨(27)日公佈今年第1季國銀國家風險統計,美國連39季蟬聯國銀最大曝險國,長期排名第二的中國大陸罕見被盧森堡「超車」,退居第三。

央行金檢處副處長謝人俊指出,盧森堡曾在2017年第2季短暫超前中國大陸、擠上第二名;至於中國大陸退居老三是否成爲新常態,仍待觀察。

謝人俊指出,國銀對美國曝險,以及對中國大陸曝險的差距,已連八季超過1,000億美元,今年第1季進一步擴大至1,340億美元,寫下歷史新高紀錄。

央行每季公佈國銀國家風險統計,分成直接風險與最終風險兩種;以直接風險而言,曝險前十大國家,依序爲美國、盧森堡、中國大陸、澳大利亞、日本、香港、英國、新加坡、韓國及越南,合計4,484.8億美元,佔國銀外國債權餘額的73%。

央行統計顯示,國銀對美曝險連39季蟬聯冠軍,今年首季對美曝險金額回升至1,800.7億美元,季增30.7億美元,

謝人俊解釋,國銀對美債權增加,主要來自信託資產與證券化商品投資成長;今年1月起,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並提出衝擊全球金融市場的對等關稅政策,另外,美國政府債務問題浮現,市場對美國政府債務出現疑慮,公共部門本季減持美債約19億美元,但國內投資人仍持續看好美國股票、基金等資產並加碼投資。

央行指出,盧森堡爲國際基金熱門註冊地,國銀對盧森堡曝險增加,主要是信託資產配置增加,加上歐元匯率升值4.03%所致。

中國大陸則是因中國人行持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導致銀行間債券、金融債及海外分行授信縮減,整體曝險金額也隨之下滑。

央行表示,國銀對中國大陸的債權,自2021年攀升至595億美元達到高點後,已連三年下滑,今年第1季降至461.2億美元,平均每年減幅約爲44.7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