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漢崇化解「排尿障礙」獲國際肯定 「陳偉殷受傷」啓發創新療法
▲郭漢崇醫師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自謙是花蓮的幽靜讓他潛心研究纔有好成果 。(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下同)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美國史丹佛大學日前公佈「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臺灣知名泌尿科專家、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再次入選。對此,他坦言原本不知有此榜單,並未在意,但後來發現在國內醫師中,他有多年名列前20傑,對於默默耕耘臺灣後山已久的他來說,這才感受到珍貴肯定。
郭漢崇自謙說,他長期專注於排尿障礙、膀胱功能性疾病的治療,至今超過40年,雖無龐大的資源與團隊,但也許是花蓮的靜謐,「讓我不用應酬,也不會塞車」,生活非常單純,相較在都會區服務,至少多出3成時間投入研究,可能這樣成績纔不錯,特別是肉毒桿菌素的運用,多年來累積上百篇論文,而他創新的治療模式,更被全球採納,改善國內與國外許多病人的生活。
對於肉毒桿菌素,郭漢崇說明,其最初用於眼科治療斜視,後續被發現能放鬆肌肉、抑制神經傳導,他受此啓發,嘗試注射在膀胱及括約肌,治療排尿困難和尿失禁患者,並經多年觀察、研究,證實該治療能顯著改善症狀與生活品質,且進一步拓展到間質性膀胱炎病人,發現其抗發炎作用可緩解疼痛及頻尿 。相關成果被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列爲標準治療,也象徵臺灣臨牀研究成功登上國際舞臺。
▲郭漢崇將肉毒桿菌素應用於泌尿疾病,造福許多患者。
郭漢崇提到,爲了患者,他的腦子不時在運轉,希望能持續優化醫療品質,因此生活中一些小事都可能激發靈感,而他自己相當難忘的例子,則是和前職棒球星陳偉殷有關。
針對此趣事,郭漢崇回憶,當時陳偉殷效力美國職棒,而他某次在手術空檔時滑手機,看到陳肌肉受傷後接受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清)治療的報導,文中指出PRP可促進傷口癒合,並能抗發炎,那時他腦海突然靈光一閃,覺得這種有助肌肉、皮膚再生的機制,應該有機會用於膀胱及尿道的組織修復。
郭漢崇後來查閱文獻,發現PRP在骨科、皮膚科有上萬篇研究,「泌尿科卻掛零」,於是大膽設計試驗,將PRP注射在術後尿失禁男性病人的尿道括約肌,及慢性膀胱炎患者的膀胱壁下層,並觀察再生效力,結果令人振奮,不僅症狀改善,還協助許多長期治療無效的病患重拾信心,除獲國際期刊刊載,並被視爲泌尿再生醫學的重要開端。
▲當年陳偉殷受傷的消息,意外激發郭漢崇拓展PRP治療領域。(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對於自己的學術成就,郭漢崇認爲本質仍來自「對病人的關懷」。他指出,當患者訴苦「治療沒效」時,他會想盡辦法解決問題,且常從其他領域尋找靈感,例如觀察神經科、腸胃科、胸腔科,甚至基礎醫學的新發現,看能否轉譯至泌尿科,如此「跨域思維」的習慣,對於他持續開拓新的治療方向很有幫助。
除了研究與臨牀,郭漢崇長年投入義診,曾親自開車帶團隊走訪偏鄉脊髓損傷與行動不便患者。對此,他說,只有眼見病人的生活環境,才能理解醫囑和現實的落差,例如許多排尿障礙患者缺乏乾淨環境,或空間不夠隱密,根本無法導尿,醫師若不理解難處,就無法規劃可行的治療方案,他也期許醫界後進能多貼近患者,方能打造更佳醫療品質。
郭漢崇表示,名列頂尖科學家是好事,但能協助病人的生活提升,讓他更開心。72歲的他認爲,「能讓病人感動的醫生是好醫生,能讓自己也感動,那是更好的醫生」,他多年以此勉勵自己,也希望未來在花蓮這片美麗的土地上,能孕育出更多人才,一起建構國際級的醫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