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藥國用 產業盼鼓勵政策快實施

製藥公會、製藥發展協會與學名藥協會14日發佈聯合聲明指出,藥品製造全球化,各國藥品供應鏈已高度分工,原料、製造、包裝常在不同國家進行,但近年因地緣政治惡化,各國政府都鼓勵在地生產、短鏈供應政策,臺灣醫藥品依賴進口程度相當大,到了必須嚴肅面對及提出因應方案的時候。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崇僖表示,過去國內健保只在乎是否能買到最便宜的藥,去年提出「以價值爲基礎」的給付政策,包括保障高品質或使用在地原料的本土藥品,以及確保稀缺的外國藥品不會退出臺灣市場等,此方向是正確的,各界都很支持,也呼應賴清德總統的「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建議健保署儘快推動。

李崇僖說,從過去新冠疫情到現在國際關稅局勢轉變,各國都陸續強化本國藥品供應鏈。尤其抗生素等關鍵藥品的原料,以及原料藥上游的基礎化學品,都高度仰賴巴西、中國、印度等國,因規模決定競爭力,其他國家很難在價格上去競爭,需要政策介入,逐步擴大產業規模。

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指出,各國都在縮短供應鏈,臺灣地小人少,需求量不如其他國家大,更應該「國藥國用」,政府應有中長期的戰略思考,如何落實在臺製造學名藥政策,才能強化供應鏈韌性。

陳誼芬說,國內製藥產業很完備,品質也很棒,但市場仍以進口藥爲主,需要政府從基本盤來鼓勵或扶植。此外,臺灣仰賴中國進口原料藥比例高,原料藥也需要在地化,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期盼政府可以注入更多資源,強化在地製藥產業,最終目的是保障國人健康,這也是賴清德總統「健康臺灣」關注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