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山東電科院創新技術護航今夏用電高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白新鑫 通訊員 張勁 和家慧
8月22日11時19分,山東電網全網最高用電負荷達1.3021億千瓦,今年度夏第8次創歷史新高。處暑前,山東電網全網最高負荷連續三天三次刷新歷史紀錄。6月以來,山東電網負荷已有61天破億千瓦,這在山東電力史上尚屬首次。
電力保供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今年迎峰度夏期間,面對持續攀升的用電負荷和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國網山東電科院技術人員堅決扛牢電力保供首要責任,持續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創新,以科技手段提升電網保供能力,爲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
多措並舉防治 提升防護能力
夏季是強對流、大風等惡劣天氣的高發期,這對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提出了嚴峻考驗。爲應對雷電、大風等自然災害,該院技術人員深入分析配電網運行特徵,提出了一系列差異化防治技術路線,全面提升配網防護能力。
在防雷方面,技術人員針對不同區域的雷害特徵,制定了差異化防雷技術方案,指導運維單位科學開展防雷建設改造工作,大幅壓降雷擊引起的斷線、跳閘故障,有效提升了雷擊防護水平。
此外,針對大風天氣異物搭接線路導致的故障跳閘問題,技術人員提出了架空配電線路局部絕緣標準化噴塗技術,確保施工單位安全、規範開展線路局部絕緣化治理工作。目前已在全省1300餘條配電線路推廣應用,有力保證了局部絕緣化噴塗施工質量。
同時,他們通過分析近十年的大風氣象數據,繪製了全省配電網超設計風速分佈圖,精準定位沾化等14個強風頻發區縣,指導差異化應用抗臺典設,進一步提升了配電網設防標準。
進行實時監測 精準研判故障
在迎峰度夏期間,該院技術人員勇挑重擔,通過優化配電網業務系統功能,爲電力保供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基於中壓配電自動化系統,我們持續開展‘整站自愈’、‘一鍵轉供’等高級功能的開發完善及實用化改進,充分調研各地使用效果,收集各級使用人員的意見反饋,並進行綜合分析,督促相關設備廠家完善功能,在全省17地市單位推廣升級。”該院配電技術中心張林利介紹說,“同時,藉助配電能源互聯網雲主站和輸變配直設備健康評估系統,我們能夠對全省20餘萬個配電臺區的運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實現故障精準研判、快速搶修,以及配電設備缺陷分析和安全隱患預警,指導現場消缺工作,確保問題‘早發現、早處理’。”
據統計,迎峰度夏期間,全省已完成221次一鍵轉供和整站自愈,減少了整條母線停電情況下的用戶覆電時間,降低了停電次數,提高了供電可靠性。
快速隔離故障 縮短搶修時間
今年入夏以來,山東多地持續高溫天氣,電網負荷屢創新高。爲最大限度減小故障範圍,縮短恢復供電時間,該院技術人員依託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科技創新專業指引項目,創新提出了“分級保護+自適應智能型FA”新技術。
該技術將本地設備的快速響應和主站系統的全局協調相結合,能夠在故障發生時快速精準隔離故障點,避免影響其他用戶的正常用電。自6月份以來,這一技術已在全省200餘條10千伏配電線路部署應用,共發生7次故障,全部正確動作,快速隔離了故障點,避免了390臺配電變壓器停電,共計減少7520停電時•戶數。這一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電網的故障處理效率和供電可靠性。
精準識別隱患 避免電纜故障
配電電纜作爲電力輸送的重要載體,其運行狀態直接關係到電網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今年入夏以來,空調降溫負荷激增,電網負荷屢創新高,配電電纜的運行壓力也隨之增大。
爲解決配電電纜高阻故障、浸水受潮等潛伏性缺陷檢測難、定位難的問題,該院技術人員依託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職工技術創新重大攻關項目,創新提出了配電電纜局部缺陷精準定位算法和定量評估方法,發明了微小缺陷檢測的自適應頻帶匹配技術,並研發了電纜潛伏性缺陷診斷定位裝置。這一創新技術通過“帶電檢測-在線監測-負荷調整-停電試驗-檢修剖析”五步法,精準識別電纜缺陷類型和位置,解決了傳統方法耗時長、影響大的難題。
自迎峰度夏以來,該技術在全省應用1200餘處,累計避免15處電纜故障,有效提升了配網供電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