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開始流行的「慢佈置Slow Decorating」 成爲最無壓力的居家改造

▲ 國外慢佈置概念漸漸流行起來。(圖/Pexels、unsplash)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搬新家或想重新佈置時,許多人常常會有種衝動,「趕快把傢俱買齊、牆壁掛滿,最好幾天就能弄完。」壓力也就如影隨形,國外近期出現一種「慢佈置(Slow Decorating)」的生活方式,悄悄的正在流行,它提倡「家的模樣隨着生活慢慢長出來。」不用強調一次到位。

這種風格沒有規則、不講求快,反而強調你可以慢慢觀察、慢慢添購。不用勉強自己一次做完全部,而是隨着時間與心情,讓家一點一滴變成你真正喜歡的樣子。

慢佈置的概念很簡單,先從有意義的小東西開始,擁有簡單夠用的傢俱即可,然後慢慢增加,旅行中帶回的磁鐵、一張跟朋友合照的小框,或是你奶奶留下的老陶碗,都能成爲家的起點。這些東西不只是裝飾,還有記憶情感與故事,久了會發現,家也跟着變得有溫度。

美國設計師 Jenni Kayne 分享,她搬新家後等了一年纔買咖啡桌,原因只是「還沒遇到那張最合適的」。對她來說,佈置是一種生活的延伸,而不是趕進度的任務。慢佈置不是代表「懶得裝潢」,而是更認真的選擇。你會更清楚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再來決定家該長什麼樣子。也因爲不急着一次完成,你更有餘裕挑到質感好、真正適合自己的傢俱或裝飾品。

生活網站《House Beautiful》指出,許多設計師都贊成這種風格。他們認爲家不是樣品屋,不需要每天都像社羣平臺上的完美畫面,而是要真正符合你的生活習慣。就像穿衣一樣,有些單品可能會慢慢淘汰,有些則陪你走很久。

若你也傾向這種慢佈置,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觀察你現在的生活」。哪些區域常用?哪些東西真的需要?先從這裡下手,而不是照着裝潢網站一股腦跟風。

建議先用已有的傢俱、擺設做出基本輪廓,接着再慢慢添購。例如客廳沙發旁的角落覺得空,可以先放一張二手椅子,觀察幾周,看是不是適合喝咖啡或閱讀。等確定後,再決定要不要換張更理想的單椅或邊桌。

而選擇裝飾時,不妨挑一些有故事的小物,包括旅行帶回的布料、親手畫的小畫、甚至是從市場撿到的舊木框。這些都能讓家多一點真實,也更貼近你自己的節奏。

在慢佈置裡,牆上有空白沒關係,角落先空着也沒問題。反而這些「未完成感」讓家保留更多彈性,也提醒你:家跟生活一樣,是持續變動的。下次若想要改造房間,試着不要急,挑一件真的讓你心動的東西開始,給自己時間去找到那個「剛剛好」的位置。時間會幫你把空間調整成最舒服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