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爆紅的「One In, One Out」省錢法 用一個原則讓存款跟生活都升級了

▲擁有太多無法整理反而是心理負擔,只要掌握一個原則就能找回生活秩序。(圖/pexels、unsplash)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衣櫃滿到看到就厭煩、抽屜堆滿用不到的小物,卻還是忍不住想再買一件?若你也有這樣的焦慮,或許該試試「One In, One Out進一出一省錢法」。這個近年在歐美與日本爆紅的生活習慣,不需要嚴格記帳或刻意斷舍離,只靠一個簡單原則,家裡不再更雜亂,連購物慾也神奇地下降了。

買東西的同時,也學會放手「One In, One Out」原意是「進一件、出一件」,源自極簡主義與永續生活概念。當你買進任何新物品時,就必須處理掉一樣舊物,以維持擁有量的平衡。這樣的做法能迫使人重新檢視「真正的需要」,有別於傳統的不花錢策略,進一出一更強調「有意識地替換」,它讓消費變得有計劃、有目的,不再因促銷或短暫的情緒刺激而購物。

控制慾望、降低認知壓力從心理學角度來看,「One In, One Out」能降低所謂的「擁有焦慮(Possession Anxiety)」。當人擁有太多東西時,大腦會消耗額外的注意力去記得「這些東西在哪裡、是否該用、何時清理」。這不只造成空間負擔,也產生心理壓力。

設定「進一出一」的規則,相當於幫自己建立一種「決策自動化」,減少購物時的掙扎。研究也發現,當消費者在購買前先思考「要替代掉什麼」時,購買慾望會自然下降約三成,因爲思考替代行爲會啓動理性判斷區域,壓抑即時滿足的慾望。

從最容易開始的品項下手想要實踐「One In, One Out」,不必一次推翻整個生活,只要從最容易累積的類別着手。例如衣櫃裡的衣物、鞋子、保養品或文具。每當要購買新的一件,就先決定要淘汰哪一件。這不僅節省金錢,也能讓空間維持整潔。進階者甚至會將這個概念延伸成「One In, Two Out」,用來加速斷舍離。

另一個常見做法是建立「消費清單」,當有購物慾時,先記下想買的東西,直到舊品確定清掉,才允許自己結帳。這種「延遲消費」的過程能有效降低衝動購物,也讓人更清楚每筆開支是否真的必要。省錢並非一味壓抑慾望,而是學會「取與舍」的平衡。從丟掉不再需要的東西開始,也許就能找回生活的餘裕感。

從衣櫃到玩具櫃,讓消費變得有意識「One In, One Out」最適合從日常中最容易爆量的物品開始練習。像是雙十一或週年慶想買新外套時,不妨先打開衣櫃,看是否有一件類似款已許久未穿,先處理掉再買新的;想添購香氛蠟燭或保養品,也可等現有的用完再入手。

對有孩子的家庭來說,這個方法更能幫助培養孩子的金錢觀與空間感。孩子想買新玩具時,父母可請他挑出一個願意捐出的玩具,讓「買新」變成「分享」的過程。長久下來,不只減少家中雜物,也讓每一次購物都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