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凃薏如 先跨一步 拚友善高齡生態圈
凃薏如催生一系列專爲「樂齡族」量身打造的保險商品。圖/國泰人壽提供
當凃薏如走進國泰人壽總部,距離她加入這家企業已過了29個年頭。她從精算體系出發,橫跨商品研發、行銷企劃、數位轉型到策略規劃,現在,她的角色不只是副總經理,更是引領團隊打造「友善高齡生態圈」的關鍵推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不只是口號,對她而言是一種實踐哲學,面對高齡化的浪潮,她選擇率先踏出那一步。
臺灣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凃薏如早在十多年前便預見這趨勢,如今臺灣人的平均餘命超過80歲,但不健康餘命將近八年。活得久,不等於活得好。她將高齡需求拆解爲三大面向:身體、財務與心理,是超高齡社會的三重挑戰,並大力推動多元高齡健康商品及高齡服務。
過去健康險商品投保年齡多僅提供到65歲,且要求體況良好,隨壽命延長增加,發現越來越多長者有保險需求卻苦於無險可保,因此保險設計上,基於理解樂齡族的心聲,凃薏如催生出一系列專爲「樂齡族」量身打造的商品。以「樂康愛防癌定期健康保險(外溢型)」爲例,該險種鎖定55歲以上族羣、上限到80歲都能買,不僅考量樂齡族的亞健康狀態,更在價格與保障設計上取得平衡,成爲買得到、也願意買的保單。
另一方面,樂齡族羣多擁有一定財務實力與傳承規劃需求,因此,凃薏如與國壽團隊推出結合理財與保障功能的「綜合險」,在準備退休金的同時規劃醫療帳戶,若保戶罹患特定疾病時可選擇保險金自用。此外,透過專家代操的類全委和具資產撥回設計的投資型商品也能協助高齡者創造被動收入,達到財務自主。
不只保單,樂齡族還渴望社會的參與感與自我價值的實現,但他們的心理需求,往往被社會忽略。凃薏如察覺這塊空白,與臺北市立大學合作推USR高齡促進計劃,聚焦高齡健康促進議題,期待幫助更多長者遠離肌少症、儲備健康樂享晚年,更走進各地社區、結合防詐教育,讓樂齡族羣持續與社會保持連結。
針對逐年升高的失智風險,國泰與工研院合作推出數位「認知檢測工具」,且經高雄榮總實證能協助受測者辨識早期認知功能障礙風險,民衆只要透過國泰人壽App便可進行自我測評,讓預防性健康管理成爲日常。
也因爲高齡者通常有一定的財力,而常被歹徒盯上,成爲詐騙對象,爲了阻止高齡者受騙,凃薏如的團隊下足苦工,據統計,2024年國泰人壽成功阻詐金額高達1.5億元,佔整體保險業約92%,這背後是一套紮實的分工與系統串接,從櫃檯第一線的員工訓練、識詐流程、與警政單位協作,到跨單位合作、運用受詐監測模型精準預警,甚至與銀行合作,啓動跨行聯防。
商品是需求的滿足,服務能爲體驗注入溫度。在競爭激烈的保險市場中,價格戰往往讓價值淪爲標籤。但對凃薏如來說,「真正能走得遠的,是服務與商品的結合。」她推動「服務×商品」的策略,讓保單不只是買賣,更是一次完整體驗。從前端的健康數據收集、認知檢測,到後端的實體長照給付、與第三方居家照護機構合作,讓保險發揮最大的效益,爲商品注入新價值。
在凃薏如心中,高齡不是風險,而是社會價值的延伸。「其實每個人都渴望被需要,只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並創造這樣的空間。」她的這句話,不只適用於保險,更像是一種企業經營的哲學。
展望2025年,凃薏如預計要深化公平待客、友善高齡,以及持續打造健康生態圈、擴大異業合作範圍。她說自己是標準的魔羯座—務實、審慎,但不侷限於當下。「有時候只是少了那一個指令、一個行動,就讓機會被別人拿走了。」這些年來,她持續提醒自己與團隊:比別人早跨出一步,就能比別人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