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瑞迪董事長張文國:從白手起家到年入過億,深耕耐材三十年後的二次創業

三十年前,張文國放棄國企“鐵飯碗”,以“不出來肯定會後悔”的決絕扎進市場經濟浪潮,從村辦小廠起步,用三十年將企業做到年入過億;三十年後,他跳出舒適圈二次創業,在上海成立國瑞迪科技公司,以“綠色數智中間包智塗機器人”破解行業傳統痛點。

他的故事,是一曲關於“定力”與“突破”的雙重變奏——堅守耐材行業深耕不輟,又以創新者姿態引領行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躍遷。從“籤三萬塊單子就值得喝慶功酒”,到成爲全球冶金服務領域的科技探索者,他用行動詮釋,在傳統與未來之間,勇氣是船,定力是錨。

抉擇時刻:放棄“鐵飯碗”,投身創業浪潮

1994年早春,即將三十歲的張文國,在反覆思量後,選擇離開工作了十年的山東耐火材料廠,儘管這在當時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國企“鐵飯碗”工作。

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的事,張文國意味深長的說,“不出來,將來肯定會後悔”。

把時間再向前撥到1984年,二十歲的張文國從山東冶金工業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山東耐火材料廠工作。

此後十年,他從基層做起,歷任工段長、車間主任、分廠副廠長等職。他回想起當時爲何從國企辭職創業時講了一個細節,“在單位生產技術崗位上埋頭幹了十年,就出過一次三天的差,回來後,已感覺到整個社會經濟處於飛速發展的大變革時代”。

在常人看來,不滿三十歲已在國企擔任中層幹部,按照當時的升遷節奏,可以預見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在看到了耐材行業未來發展潛力後,張文國更渴望能親手打造一家企業,按照自己理念和想法去拼搏,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藍圖,於是毅然決然地從國企離職。

這種看似棄穩投險抉擇的背後,有着更深層次的考量,他回憶道,“如果繼續待在原單位,我那時快30歲,已經能想到60歲退休的樣子”。

張文國說,三十多年前那個人生重大抉擇的背後,也有年輕人的衝動,一是想投身到社會經濟浪潮中去奮勇一搏,二是想通過創業增加更多人生價值。

白手起家:籤三萬塊訂單就值得喝慶功酒

離開得心應手的舒適圈,一個猛子扎進市場經濟大浪中,肯定會面臨許多預想不到的困難。

當時,張文國接手的是一家剛起步的村辦企業,員工不超過三十人,固定資產僅百萬元,年產三千噸普通耐火材料,年收入不超一百萬元。

回憶起當時情景,他感嘆道,那時也是摸着石頭過河,早期資金短缺,設備落後,爲了購置更好的生產設備,幾乎想盡了所有辦法,四處籌措資金。

期間也短暫探索過自己鍊鋼,這次嘗試對企業經營幾乎是毀滅性的,但對後續企業發展方向定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市場競爭激烈環境下,客戶對品牌認知度低,新業務開發困難重重,“最初,籤個三萬塊的單子,就值得團隊喝慶功酒”。

但每一次困難也伴隨着機遇。比如,在鋼鐵主業轉型升級時,山東國茂提前佈局研發,順應新的發展需求和形勢推出更優的解決方案,從而贏得了市場認可和信任。在遇到資金困難時,積極與金融機構溝通,爭取到了關鍵貸款,得以升級設備,提升生產效率與品質。

儘管創業如此艱難,也沒曾想過放棄,他擲地有聲的說,“人生沒有後悔藥,選擇了就要有定力一直去做,不管最後走到哪一步,自己也都能接受,即使做不好也不會怨天尤人。”

在最初三年經歷過市場的摸爬滾打之後,張文國帶領山東國茂逐漸走向正軌,特別是通過點滴的市場口碑積累和過硬技術,相繼拿下了行業大客戶訂單,一是給青島耐材做配套;二是在淄博鋼廠鍊鋼改造中,拿下了最具技術性、服務性的不定形耐材業務。1999年開始以不定形耐材爲核心,對“鍊鋼三步曲”產生了認識。

此後,雖也有波折,但山東國茂在張文國帶領下,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如今發展成爲年納稅過千萬,收入過億的現代化規模企業。

定力致勝:三十年磨一劍的團隊與口碑

在談及深耕冶金服務行業三十年最大收穫時,張文國表示,“打造了一支優秀的團隊”。

三十多年來,團隊一起經歷風雨,共同成長,彼此之間有着深厚的信任和默契。此外,通過不斷努力,在行業內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和尊重。在技術創新上,掌握了多項核心技術,這些都爲企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放眼未來發展趨勢,張文國認爲,冶金服務行業未來依然有着廣闊發展空間。隨着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高端製造業等領域的持續投入,對冶金產品的需求將保持穩定增長。

同時,隨着環保要求不斷提高和科技進步,冶金服務行業將朝着綠色、智能、高效的方向發展。那些能夠積極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具備精準高效服務能力的企業將在未來競爭中佔據優勢。山東國茂將緊跟行業發展趨勢,不斷加大在技術研發、數智化服務等方面的投入。

回顧創業經歷時,張文國多次提到“定力”二字,十八歲在上學選專業時,他就暗下決心,“選擇了冶金這個傳統行業,就要有定力才能把它吃透”。

也正是這份定力,讓當年三十歲的熱血青年在放手一搏,經歷三十餘年大浪淘沙般的洗禮後,能在耐材行業紮根,如今,他又有了新佈局。

二次創業:在上海重構行業未來

耐火材料行業服務於冶金領域,而脫胎于山東國茂的國瑞迪(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國瑞迪)的出現,讓市場看到了傳統行業也有“第二春”。

國瑞迪是山東國茂控股子公司,張文國任董事長。至於爲何選在上海成立一家服務於耐火材料行業的科技公司,他有着自己深層次的考量。

首先,在冶金生產過程中,中間包工作層的塗抹施工對工人健康有一定危害,而且人工施工的質量和效率參差不齊。希望通過研發的“綠色數智中間包智塗機器人”,解決工人的勞動環境問題,同時提升中間包工作層的質量和效率。

其次,隨着科技的發展,智能化、綠色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款機器人能夠實現綠色環保的噴塗施工,減少污染物排放,符合行業發展方向。而且,通過數字化智能控制,能夠精準控制施工過程,提高施工精準度和穩定性,提升生產效益。

最重要的是採用智塗機器人施工的中間包工作層抗鋼渣侵蝕好,有利於提升鑄坯質量。可追溯的作業報表則爲質量監管、標準化施工提供了重要支撐。

之所以選擇立足於上海,他坦言道,雖然需要付出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成本,但這家公司定位於科技公司就必須在上海這種超一線城市紮根,不管是爲了跟上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還是爲了吸引高端人才,都值得去下重注。

不難看出,上述一系列佈局的背後正是張文國的清晰戰略規劃在作指引。

科技破局:國瑞迪的綠色智造革命

事實上,國瑞迪表面看,是一家成立不久的新公司,但在前期已經做了大量準備工作。

張文國介紹,在技術研發方面,組建了一支由機械工程、自動化控制、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等多領域專業人才組成的研發團隊,經過長時間攻關,已掌握機器人核心控制技術、綠色噴塗材料配方等關鍵技術。

在市場調研方面,深入瞭解冶金企業的實際需求和痛點,與多家大型冶金企業進行溝通交流,據反饋意見對產品功能進行設計。

在生產準備上,建立了現代化的生產基地,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確保產品質量。同時,也在積極搭建銷售和服務網絡,爲產品推向市場做好充分準備。

4月27日,國瑞迪“綠色數智中間包智塗機器人全國首發儀式”在上海市寶山區互聯寶地濱江園舉行。

據技術事務總監蘇篤星透露,該產品已在山東鋼鐵集團日照公司鍊鋼廠完成應用測試,施工效率提升超30%,同時減少人工干預風險,滿足低碳生產需求。

據介紹,這款智塗機器人通過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直擊冶金耐材行業傳統施工痛點,被視爲推動行業綠色化、數智化升級的關鍵突破。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披露,冶金行業智能裝備滲透率不足10%,此次國產化突破或加速行業技術迭代。

智繪新篇:從單一產品到全球耐材解決方案的戰略版圖

對於國瑞迪未來發展路徑,張文國已瞭然於心。

他希望,未來國瑞迪能夠成爲全球領先的冶金服務領域科技解決方案提供商。

在戰略規劃上,短期將集中精力完善 “綠色數智中間包智塗機器人” 功能,提高產品穩定性與功能的多樣性,與更多鋼鐵企業、耐材同行建立合作關係擴大應用。

中期將加大研發投入,圍繞鋼鐵冶金生產的其他服務環節,開發一系列智能化產品和解決方案,形成產品矩陣。

長期來看,將打造一個涵蓋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完整產業鏈,通過技術輸出、人才培養、橫向一體化合作等方式,拓展國內國際冶金服務市場,提升國瑞迪在全球冶金服務科技領域的影響力。

對於國瑞迪,張文國選擇用“創新先鋒”來形容它。他解釋道,在傳統冶金耐材行業的基礎上,國瑞迪勇於創新,以科技爲驅動力,開發出具有前瞻性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引領行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對於自己,張文國覺得始終自認爲是一名“堅守奮進者”。而事實也正是如此,三十餘年來,他堅守耐材行業,不斷奮進,帶領企業克服重重困難,實現了從一個村辦小廠到行業知名企業的跨越。

回過頭來看,山東國茂願意走出紮根三十餘年的舒適圈,選擇二次創業,何嘗不是三十年前張文國毅然決然辭職創業的樣子。

但和當年比更有優勢的是,有背後山東國茂母公司的強力加持下,以及一位久經商場有定力的董事長指引後,國瑞迪的起點更高,也能走的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