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心臟移植一年約50例 醫:心肌病變致心肌梗塞有增加趨勢

心臟移植是末期心臟衰竭病人最佳的治療方式。圖/123RF

心臟移植被視爲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的最後希望,在經過藥物及傳統外科手術都無法治癒時,只能等待換心。臺大醫院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陳益祥表示,國人心臟移植平均一年約50例,多數病因是擴大性心肌病變,這種心肌疾病常導致心臟衰竭,導致患者逐漸失去活力。

臺灣從1987年開始進行心臟移植手術迄今,已邁入第38個年頭。根據器捐病主中心統計,2015年至2025年5月底,10年來國內器官(含組織)移植受贈人數已有共1萬171人。2012年度至2024年度的全國器官移植人數統計,心臟共976例,但遠低於患者需求,很多人等不到就走了。

陳益祥指出,臨牀上觀察,心臟移植主因大都是心肌炎導致的擴大性心肌病變,而國外則以缺血性心肌病變居多。擴張性心肌症的初期症狀較不明顯,可能會有隱約的胸痛、疲倦,等到易喘、易咳、極度疲累、手腳腫脹,表示疾病已經發展一段時間,治療方式有限,需靠心臟移植纔能有效改善。

另外,心肌梗塞也會導致心肌缺血、壞死,若惡化成嚴重的心臟衰竭,必須考慮心臟移植作爲改善症狀、延長壽命、提升生活品質的治療選項。陳益祥說,心肌病變致使心肌梗塞有增加的趨勢,其預防關鍵爲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以及戒菸少酒、控制三高。

若病程進展至需要心臟移植,陳益祥表示,「病人好好照顧自己很重要」,不論是術前或術後,都要嚴格遵從醫囑,維持正常作息及衛生習慣,尤其是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有助於延長移植器官的功能。目前國內換心者平均可延長存活10年,活20年的人也不少,存活30年更是大有人在。

心臟移植「一心」難求,除了移植資源有限,受贈者的身體條件、接受移植後的預後表現都將影響移植排序的考量。若等待期間出現腎臟、肝臟等其他器官衰竭,也可能因此失去移植資格。陳益祥呼籲,及時診斷、確實治療,可減緩心臟退化的速度,防止心衰竭逐漸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