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中產精英和富裕家庭出國留學最在意的東西是什麼?

每個生態位的留學家庭看到的視野和在乎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比如普通家庭留學其實還是在乎性價比的,就我這個學上了,我孩子能不能快速收回留學成本,就業能不能落地都是比較重要的。這個其實是基因層面的考慮,就源頭上,還是要求穩定。最低保障需要落實。

在普通留學家庭之上的事中產精英家庭,和富裕家庭,他們看到的視野又不一樣。已經脫離了需要孩子用工資去換時間的考量。就他們就計算過,孩子畢業後30年的薪資總量。可能還不如他們對孩子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那還追求這個幹嘛?本身來說,他們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更追求長期主義的東西。

No.1.時間成本

其實生態位越低的人,越不太在乎時間成本。喜歡花更多時間,去節約錢,然後做他們以爲的更節省的方式。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

就對任何學生,家庭來說,大家的時間都是公平的,怎麼利用這個時間則是認知層面的不同,經歷不同用法不同。

越具備財富的家庭,越懂得高效利用自己的時間。簡單點來說,就是花更少的時間拿到結果,把事辦了。

英國三年本科,一年碩,三年博,爲啥這麼猛,就是因爲他們把時間壓縮到極致。甚至他們現在都有2年就可以把本科速推的版本,學校雖然靠後點,但對有些學生來說是具備高需求的。畢竟學位回國一樣還認可。你申碩士是一樣的。

就很多家庭,尤其是家裡只有一個女孩的那種,她們申英國本碩4年就通關了。節省了大量在學校做無意義篩選的時間成本。而對於大多女生來說,年輕,風華正茂+學歷纔是最大優勢。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女生的年齡和顏值本身也是價值,隨着時間會衰退。

No.2 環境,或者說圈子

環境這個東西真的很重要,就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圈子,不同的氛圍。國內二三線城市的就是想往北上廣擠。北上廣的很多都出國一樣。你在這個生態位待久了,就想篩選出更好的圈子。

就人你只要成長,往更好的自己奔赴,就一直在迭代自己的圈子和環境。然後周圍的人開始逐漸跟不上你。躺平的人才會隨遇而安。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幹着同樣的事情。會的學生在這個時間段基本拉滿了,高效利用身邊的一切人和事。

爲什麼留學比考研保研更受追捧?爲什麼英國和美國還有鄙視鏈,爲什麼港新學校也不錯,就是比英澳的bar要低一些?本質是篩選什麼?

本質還是篩選除了學校之外的經濟實力,經濟實力決定圈子的上下游。就你不在同個層次的是玩不進的。硬融多沒有用。就像去澳洲留學的二代們,很多就不會去找一個家裡條件一般,但顏值不錯的。他們看不上,有薄膜在。這種薄膜就是圈子的阻隔,你想的通你可以順勢而爲。你想不通你會覺得你被另一個羣體聚體針對。

就好的圈子對人來說,就是更好獲得高價值的東西,就即使你是個善良的人也一樣,你的善良用在底層,只有無盡的欺負你老實。但你放在更高的圈子,人家覺得你是難能可貴,是值得擁有。就真的不一樣的,從婚姻的角度,也是需要通過更好環境去篩選出更好的人的。你要成長,一輩子其實都在做篩選的工作。

No.3 精英教育或者說思辨體系

其實精英中產家庭或者富裕家庭相對來說更在乎的是孩子的腦力建設和精神維度的構建。

就他們希望孩子能做到的東西有兩點,一是有沒有自己一套收集信息源,然後分析信息源的知識框架體系。這種體系是需要遠離被現有體系洗腦的情況下來獲得的。

就這個世界本身沒有真相,只有角度而已。你不同人,不同角度,得到的信息面就不一樣。而很多普通人是不具備分析這些信息源能力的。他們獲得的信息是別人加工過的,利用過的,包裝過的。但他們不具備鑑別能力,經常被帶節奏。然後精神被人家奴役,比起體力被控制,思想被控制纔是最致命的。

基本有點結果的家庭都在致力於擺脫這層束縛,就他們教育出來的孩子是具備跨越時間或空間能力的。人沒有好壞,只有角度,會辯證的去看,對人對事都一樣,會隨時切換自己視野。去協調好身邊的人,協調好身邊的利益。就越到後期,這類家庭的學生會比同齡人更快看清事情的本質。然後更快做出抉擇,對自己有利的,或能讓更多人同時獲益的方法。

就你越快看清本質和社會真相,你就很少被欺騙,也不會被道德綁架。你會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少掉很多情緒化的東西。就漸漸的趨向於高級,人自然也混越好。這是人家追求的東西。

總了個結:每次寫這種文章好像都涉及到有些不能說的關鍵字,影響流量。但說實話,有些東西就是需要你切換不同視角去寫去聊的。

看留學,我們不能總站在一個維度和視角去寫內容。這樣人會傻的,就積累的視角足夠多的時候,你再重新審視你要申的學校或專業的時候,你在篩選人和環境的時候,你在平衡利益和關係的時候。你可能就會本能的做的更好了。

就有些更深層次的東西,你意識不到,但他會影響你很多決策。而這些決策就是每次你要下注的時候,你人生的關鍵點,是不是在對的方向上努力,是不是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