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人才聚集PERIC研討會 聚焦醫療救護與災難應對
建國高級救護分隊拾方正小隊長。(主辦單位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2025 年全球災害風險升高,從臺中百貨氣爆、南海地震預言的網路熱議,民衆對災害應變與緊急醫療的重視空前提升。臺灣醫療救護學會(TSP)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健康科技共同主辦 PERIC 2025 醫療救護與緊急應變國際研討會,以「醫療救護」與「韌性科技」爲雙主軸,結合學術研究、臨牀實務與科技創新,串聯國內外救護與災防專業人才,共同思索災難應對與制度革新。
大會主軸論壇於今(12日)登場,邀集澳洲、日本、新加坡與臺灣學者探討EMS制度規劃、心理健康與職場韌性、災難模擬訓練與 AI 技術應用等議題;7月13日則舉行國際醫療救護論壇,討論EMS法規更新、創新設備與跨國經驗分享。現場並展出多篇科技與臨牀結合的研究成果,其中〈3D 靜脈穿刺技術的臨牀影響〉等案例,展現智慧醫材在院前與居家照護的未來應用潛力。
高雄十全分隊高級救護技術員林智庭。(主辦單位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本屆研討會亮點之一,來自高雄市消防局十全分隊高級救護技術員林智庭的研究海報《沉默的心臟危機:非典型急性冠心症的個案討論》,聚焦非典型心肌梗塞在院前階段難以察覺的臨牀風險。林智庭分享,部分ACS病人表現並無典型胸痛症狀,心電圖也可能正常,容易被誤判爲非急症,延誤治療時機。他指出,若能在院前引入心肌酵素(Troponin)快篩搭配結構化流程,將有助提升辨識率、優化送醫決策,對偏鄉地區尤其關鍵。
另一篇引發關注的海報,爲臺北市建國專責救護隊拾方正小隊長髮表的《行爲急症患者之現場風險與應對策略》,反映第一線在面對精神病患或酒醉患者時的實務風險與制度盲點。拾小隊長指出,車內密閉空間下,情緒失控者易對聲光刺激產生激烈反應,威脅人員安全。雖《精神衛生法》規定精神病患可由警力協助送醫,但對高風險酒醉者卻無明確戒護規範。他呼籲應儘速修法,授權警力在特定情境下陪同戒護,建立更安全的院前處置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