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智能存力跨域調度平臺啓動 覆蓋四大國家級算力樞紐

《科創板日報》7月28日訊(記者 郭輝) 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中國移動與曙光存儲聯合啓動首個全局統一文件存儲系統。這也是國內首個存力智能調度平臺的正式落地。

據介紹,上述智能存力調度平臺,將作爲“中樞神經”引入先進存力中心,將以全局跨域調度,破除數據資源孤島,以數據流動促進算存協同,深度融合異構資源調度與AI應用場景需求。

曙光存儲總裁何振接受《科創板日報》等媒體採訪表示,當前數據中心都各自存在壁壘,互相系統不兼容,導致數據難以統一管理,同時龐大數據如何實現深度和快速定位,數據跨域之間如何快速流通,都是目前傳統技術的數據中心存在普遍的問題。另外,在“東算西存”的戰略下,冷數據存到西部、熱數據存得跟算力中心離近一些,出現了業務協調延時的問題,客戶普遍使用感受不佳。

“通過存力智能調度平臺方案,實行動態資源調配和跨域無感遷移,通過異構資源整合,支持統一接口納管多廠商設備,解決數據孤島問題,並且做到跨域無感。”何振表示,對於“東數西存”的戰略提供了切實的可行方案。“另外這一方案還能有效降低後期運維數據中心難度。”

據介紹,該方案的核心難點在於實現多節點併發訪問數據時,還要保證數據的一致性。“例如在上海的節點更新一部分數據的情況下,用戶可以在其他區域第一時間同步看到。這一方面對存儲本身文件系統的元數據管理能力是很大的挑戰,另外一方面跨域訪問對網絡基礎設施也帶來非常大的挑戰。”

何振認爲,隨着代表高性能數據存儲的海外廠商逐步退出中國市場,在AI等高性能計算需求提升,並且對數據安全越來越重視的背景下,國內系統級存儲廠商的競爭格局將再次被改寫。“具備底層內核自研能力的廠商的護城河,會越來越寬”。

據介紹,曙光存儲業務場景主要聚焦於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領域,其中在大模型領域的存儲市佔率超過80%。此外,智元機器人等具身智能廠商也使用了曙光存儲產品。

何振表示,高帶寬和高IOPS(輸入輸出操作每秒)關係到AI廠商的訓練效率,曙光存儲方案超過國際水平。

推理能力上,曙光存儲也進行了針對性調優。“我們會將上下文產生的結果都存儲下來,並且還會存到GPU本地,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把上下文的窗口做得非常長,由此Token之間會有很大的加速,優化後每秒可以生成的Token是2000到3000,這是依賴於後臺存力到前端GPU釋放大量的能力才能達到的效果,是存算協同的技術進步的結果。”

全閃存儲是數據中心發展跟未來投資的重要方向。據機構測算,隨着機械硬盤向全閃存升級,存儲介質的讀寫性能提升了百倍,同時全閃存具有更高的可管理性和可維護性,同時,固態硬盤的尺寸正變得更加靈活,通常可提供多種長度、寬度和高度選項。

曙光存儲副總裁張新鳳介紹,三年前曙光存儲的全閃方案比例大概在10%,目前約在30%以上。“很快會達到更高的比例。”

在國外,算力和存力的投資比例基本在10:1之內,即投10塊錢在算力,就會投1塊錢在存力上。而國內的情況來看,這一比例可能在40:1。

“國外廠商方案特別關注存力性能對算力的促進作用,因此在計算中心投資建設進行配比時,全閃佔比很高。”張新鳳估算,國外的數據中心,全閃佔比已經超過50%,“相信這也是國內的發展方向”。

作爲“東數西算”戰略的重要承載平臺,智能存力調度平臺已率先覆蓋長三角、成渝、內蒙古、貴州四大國家級樞紐節點,覆蓋橫跨東西、聯動南北的七大存力資源池。全套方案自主可控,兼容全球8種AI芯片,對保障供應鏈安全、推動國家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