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腦機接口迎新進展:10例癲癇患者實現“意念說話” 或惠及漸凍症、腦卒中人羣

《科創板日報》7月17日訊 近日,上海巖思類腦人工智能研究院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合作,在腦機接口領域取得突破。

資料顯示,10例受試者的大腦植入電極後,經過短時間訓練,通過解碼其大腦神經電活動,與腦部電極相連的電腦就會實時顯示出他們想說的中文語句。在訓練階段,參加臨牀試驗的癲癇受試者耗時100分鐘朗讀了54個漢字。未來,這項進入臨牀試驗階段的科研成果將有望用於治療漸凍症、腦卒中等失語患者。

談及背後技術,華山醫院院長毛穎表示,在市科委支持下,華山醫院利用多年積累的臨牀資源,建立了一個高質量顱內腦電數據庫。同時,華山醫院與國內多家神經外科頭部醫院組建了iBrain腦電數據聯盟。加入聯盟的成員單位可獲得高質量顱內腦電數據集,用於腦機接口技術和產品研發。

巖思類腦首席科學家李孟指出:“在這個全球最大的人類顱內腦電數據庫支持下,我們團隊已研發出腦電大模型,它類似於ChatGPT的底層預訓練模型,能精準讀取腦電信號的意圖。”此次臨牀試驗將患者腦電信號輸入腦電大模型,並將54個漢字拆分成聲母和韻母,從而識別腦電信號。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範圍內進展頗爲領先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已經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一名漸凍症患者重新“說話”。患者在病症惡化前錄下大量語音素材,憑藉腦機接口令計算機讀取大腦神經信號數據,最後利用結合其個人語音的AI模型,補全其語句,從而實現對話。

據馬斯克透露,Neuralink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全腦接口,即通過無線高速傳輸實現生物大腦與機器的深度連接,屆時患者或將實現包括但不限於意念操控、盲視、神經調節的各項能力。而在Neuralink的計劃中,公司將於2025年底在受試者言語皮層植入設備,真正實現“意念說話”。

腦機接口下游應用市場潛力較大。據麥肯錫預測,全球腦機接口醫療應用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達到400億美元,2040年達到1450億美元。其中,以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爲主的市場規模2030年預計爲150億,2040年爲850億;以情緒評估與干預爲主的醫療消費市場規模2030年預計爲250億,2040年爲600億。

迴歸國內視角,2025年以來多地密集發佈政策支持腦機接口產業發展。北京發佈《加快北京市腦機接口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年)》,目標2030年實現腦機接口創新產品在醫療、康養、工業、教育等領域的規模化商用;上海印發《上海市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行動方案(2025-2030年)》,目標2030年前腦機接口產品全面實現臨牀應用。

開源證券指出,醫療仍是腦機接口當前主要產業化方向,下游應用解決方案企業中醫療方向佔比過半。全球科技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發展腦機接口,長期給與立項和資金支持。中美腦機接口產業落地加速,看好政策和技術共振下腦機接口投資機會,受益標的包括巖山科技、中科信息、狄耐克、瑞邁特、翔宇醫療、創新醫療、誠益通、塞力醫療、愛朋醫療、盈趣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