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老愛宣傳印度搞得多好”,但姚洋發現……
觀察者網推出《問診2025中國經濟》專題,邀請國內頂尖經濟學家,剖析2025中國經濟的六大挑戰及其背後的機遇。專題的第二篇,我們邀請到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姚洋,來深入剖析社會福利與發展階段之間的關係。
姚洋提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學發達國家的艱苦奮鬥沒學來,首先學來的是他們的福利,不止是巴西,最典型的是南非。
他介紹說,南非一開始是種族隔離社會,白人收入水平很高。在1993年南非取消種族隔離之際,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3000美元。種族隔離一解除,白人擁有的,有色人種也得擁有,所以南非的工業就沒辦法發展起來。
當被問道他是否認爲“製造業強國和福利社會互相牴觸”,姚洋表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肯定是這樣,所以不能陷入這樣一種邏輯裡,哪怕是從一開始我們也應該更多地投資於民。如果投資於民,發展福利和發展製造業是完全不矛盾的。”
“比如,我們從1986年就開始了九年義務教育,這就是一種福利,同時它又增加了我們的生產能力。但是很多發展中國家沒有理清關係,優先發展福利社會,製造業就會下降。”
姚洋表示,印度也同樣如此,印度總理莫迪一直很強調製造業,但製造業佔GDP的比例卻在下降,從17%下降到14%,所以一些印度的經濟學家就說,印度學中國搞製造業沒有出路。
爲什麼印度搞不好製造業?
姚洋強調,“就是因爲印度福利太好,只要是正規就業,福利就好得不得了。”一旦工廠僱員超過100人,福利標準就必須正規化,導致成本大幅上升。雖然這一門檻後來提高到300人,但300人規模的工廠依然無法算大廠。因此,印度的工廠規模普遍較小,甚至不如孟加拉。
姚洋說,“我們國內老愛宣傳印度搞得多好,今年年初我去了一趟孟加拉,發現孟加拉的人均收入是超過印度的,工業化程度也超過了印度。所以殖民者留給殖民地國家的那些很高的福利指標,是不符合這些國家的發展階段的。”
“按照我剛剛說的投資於民的建議,也符合我們的發展階段。”姚洋舉例說,“比如在我國工業化早期,工業都是勞動力密集型的,員工有初等教育就覺得夠了;有基本的福利保障,比如說工傷;有大病保險,大家都不願意去買,因爲覺得未來收入增長非常快,沒那個必要。”
“但是,隨着我們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老百姓的想法就不一樣了,現在不要保險的人已經很少,而且光有初等教育也不夠,大家都想上大學。我們去職高調查時問那些職高生:你畢業之後想幹啥?99%的回答都是上大學。”
姚洋說,老百姓的要求不一樣了,福利就得跟上,這樣才能跟我們的發展階段步調一致。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