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技術副總經理鍾新利:AI技術將成國產MCU破局關鍵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上海、深圳報道
當前,全球MCU(微控制器)市場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調整。
一方面,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演進,MCU作爲物聯網設備的核心組件,正迎來一次質的飛躍。而另一邊,在全球地緣政治、產業鏈價值重構等因素影響,國際頭部廠商與本土企業出現分化。
近日,在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上,國民技術(300077.SZ)副總經理鍾新利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隨着美國“對等關稅”影響持續發酵,“這兩個月使用美系品牌的客戶詢問的情況明顯增加了,比如原來用美系產品的客戶會主動過來問,有沒有對應的替代產品,這種需求明顯變多了。”
在其看來,“關稅”影響具有兩面性,“我們目前產品直接出口銷售到美國市場的產品比例非常小,但對於我們部分供貨到美國市場的客戶來說,不好的一面在於,需求會延期一段時間,甚至要考慮去其他地區生產。但好的一面在於,越來越多的原來用美系品牌的客戶,開始接受國產品牌,這對於我們是很好的機會,此次我們推出的雙核異構高性能MCU專注伺服電機控制和數字能源領域,可替代被美系品牌長期佔據的高端市場。”
人工智能助力MCU轉型升級
一直以來,由於較高的行業和客戶認證壁壘,目前高端MCU芯片市場競爭格局較爲集中,基本由歐美日廠商所壟斷。
根據Yole統計的數據,2022年全球 MCU 市場中前五大廠商控制了81%的市場份額,如果計算前六,則佔有率則高達 87%,且均爲國際廠商。
不過,近年來,國產廠商加深了在高端MCU芯片市場的佈局,並在汽車電子、工業控制、人工智能等高附加值領域實現持續突破。
當下,MCU技術正朝着AI融合、集成度提升、架構創新與製程迭代等方向發展。
展會現場,鍾新利向記者介紹,國民技術發佈了一款基於Arm® Cortex®M7內核的N32H7系列高性能MCU,是國內首款Arm® Cortex®M7+M4雙核異構MCU,預計將於2025年7月份量產。這意味着,公司的MCU產品系列已實現從低端到高端應用場景的更全面覆蓋。
“目前這種雙核異構的高性能產品,之前只有國際同行有,國產廠商中我們是第一家。它具有超強動力、超高精度、高可靠性等優勢,用途很廣泛。”鍾新利說道。
據瞭解,公司對人形機器人領域的伺服電機控制採用的正是最新的N32H7以及N32H4系列MCU產品,主要涉及機器人關節電機方案和靈巧手方案。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着MCU市場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 AI與MCU的融合創新已成爲行業技術發展的核心趨勢。 而國民技術已經看到了這一領域的機會,加大了在人工智能產業的佈局。
“比如未來的機器人在它的靈活度和響應速度上會有更高的要求,當前很多機器人大家所看到的一些炫酷的動作,都是基於程序員預先設置的動作程序,且在執行過程中不能被打斷。未來機器人不管是進入工廠,還是進入家庭,所處的環境的隨機性很強,會遇到很多的突發狀況,這就需要機器人根據現場環境感知自主決策,它們要能夠更靈活和更高效率的應變能力,除了要有強大的 GPU 算力外,其次就需要運動關節有足夠的靈活度和超低延遲的響應速度。”鍾新利說道。
而機器人關節目前均是伺服電機驅動,在其看來,伺服驅動器市場,國內廠商已經佔據重要地位。而在伺服電機應用領域,工業機器人是伺服驅動器市場最大的單一應用市場。從更長遠看,大量使用伺服電機的人形機器人對伺服電機的需求量更值得期待。
“一個機器人裡面可能會有30至40個關節,每個關節至少有一顆控制芯片,這個體量是非常可觀的。”鍾新利說道。
據瞭解,國民技術已與多家機器人廠商達成合作。不過從總量上看,人形機器人市場當前的體量較爲有限,短期內對公司整體的業績貢獻較小,但長期值得期待。
“今年是機器人爆發的元年,比如國內某家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今年規劃的整體產量達數千臺,特斯拉宣稱2025年生產1萬臺Optimus機器人,我們這次展會也帶了春節期間的網紅流量產品外骨骼‘登山機器人’,這個是由我們客戶研發生產的機器人,今年的銷量相比過去也翻了幾番。等到未來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持續落地,我們認爲機器人的增長前景很大。”鍾新利進一步表示。
2025年行業預計仍有波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過了2023年和2024年的半導體下行週期後,2024年開始,國內MCU市場也出現了好轉跡象,部分企業持續減虧。
4月17日晚間,國民技術實現營收11.7億元,同比增長12.6%;淨利潤虧損2.35億元,同比減虧58.82%。 今年一季度,半導體行業繼續呈現出回暖態勢,國民技術實現營收3.04億元,同比增加31.87%;淨利潤虧損約2138萬元,較去年同期再度大幅減虧。
對於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國民技術表示,“下游終端用戶、渠道端庫存逐步去化,半導體行業呈現出回暖態勢,公司集成電路關鍵元器件銷售量、營業收入和毛利均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長”是重要因素之一。
具體來看,國民技術集成電路和關鍵元器件業務銷售量較上期增加近80%,實現營業收入5.97億元,同比增長28.25%,佔總營收的比例爲51.09%。這部分業務2024 年毛利率爲33.38%,較 上年提升了4.01個百分點。
鍾新利向記者介紹,目前公司的芯片產品,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分爲消費與智能家居家電、數字能源、工業自動化、機器人、物聯網安全、汽車電子等多個領域。
“目前消費與智能家居家電領域佔半導體這塊的總營收大概在50%,這塊競爭比較激烈,同行之間打價格戰的情況也比較多,但公司通過佈局工業與新能源、汽車電子、機器人等高附加值的業務線,能夠彌補消費業務板塊的低毛利的情況,所以公司整體的毛利率是有所提升的。”鍾新利說道。
據介紹,目前國民技術針對數字電源、儲源、工業控制、高性能電機控制等領域的高能專用MCU產品進入市場推廣階段。展會期間,國民技術重點展示了5000W數字電源應用方案,以及覆蓋工業、消費領域多種應用場景的BMS保護板。
“隨着AI技術的發展,這幾年AI數據中心的建設越來越多,建完之後,最大的維護成本就來源於電力消耗,這對應用於AI數據中心的電源需求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比如說功率要做的更大,從原來傳統的服務器電源八百九百瓦,到現在的服務器電源3KW起步,未來可能要到6KW甚至8KW。這對電源的體積、效率、散熱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數字電源的需求會越來越大。我們去年推出來新的數字電源控制領域的MCU產品後,經過這前期的推廣和客戶導入,目前也逐漸進入了一些比較大的電源客戶供應鏈體系,預計今年下半年會得到一些業績的體現。”鍾新利說道。
從2025年行業的整體表現來看,鍾新利認爲,行業整體會有一些震盪,尤其是在關稅政策不是特別明朗的情況下,“總的來說國內製造業規模龐大,除了美國市場之外,我認爲歐洲等其他地區也存在很多市場需求,我們持謹慎積極的態度。未來如果中國的AI需求能夠起來,我們覺得能夠很快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目前國內機器人進化速度非常快,很有可能成爲第二個新能源車的賽道。”
羣智諮詢也預測,儘管終端市場增量放緩,2024年全球汽車 MCU 市場規模約爲 109 億美元,同比增長8.3% ,這種增長態勢在2025年有望延續。此外,AI領域的興起也爲MCU市場帶來了新機遇,隨着 AI 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對具備AI處理能力的MCU需求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