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與臺灣的十字路口
(圖/本報系資料照)
隨着黨主席選舉投票日期的臨近,國民黨迎來了一場關乎黨內權力格局、未來路線與選舉戰略的關鍵之戰。此次選舉,或將決定國民黨未來生死存亡的關鍵走向。
自2021年朱立倫再度接任黨主席以來,國民黨在多個選戰中表現不一。雖然在2022年地方選舉中大獲全勝,重振士氣,但2024年總統大選失利,暴露了黨內結構性問題。朱立倫雖成功穩住黨內局面,卻未能在理念與形象上完成「第二次轉型」,黨內外對於未來走向仍有諸多疑慮。如今,朱立倫宣佈不再連任,國民黨主席一職進入爭奪戰。這不僅是對個人權力的競逐,更是對黨未來戰略方向的選擇。這場主席之爭,歸根結底,是國民黨未來路線與價值觀的博弈。從兩岸政策、外交戰略到社會基礎再造,每一項都關係到黨能否實現自我革新,走出困境,甚至在2028年東山再起。
「九二共識」曾是國民黨的標誌性政策,但在當前臺灣社會民意日益本土化的背景下,這一政策是否繼續作爲黨內主流,已成爲爭議焦點。候選人必須在這一敏感議題上給出答案,是否要提出新的兩岸政策框架,或在現有政策基礎上作出調整,以迴應臺灣民衆的安全與發展需求。
在當前國際局勢愈發複雜、美國與中國角力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國民黨如何調整對外政策,擺脫「親中」標籤,重建與美國及西方國家的信任,同時維持與中國大陸的溝通,是黨內每位候選人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近年來,國民黨在年輕選民中的支持度持續下滑。面對社會價值的變遷,黨內候選人如何吸引新一代選民、重塑黨內話語體系,成爲能否重回執政的關鍵。若無法重塑其對年輕選民的吸引力,那將很難恢復昔日的光輝。
國民黨長期以來深受派系鬥爭困擾,深藍派、本土派與地方派的利益博弈,導致黨內資源分配不均,影響決策效率。黨內的整合與團結,尤爲關鍵。主席人選不僅要具備深遠的政策視野,還需擁有調和黨內派系、加強內部團結的能力,避免初選後的內耗拖累黨內士氣。
國民黨當前正站在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儘管在2024年立委選舉中保持多數地位,但總統大選的失利已顯示民衆對其的不信任。如果國民黨繼續沉溺於派系爭鬥、利益分配,未來將更加迷失;但若能在這次選舉中實現黨內路線的清晰、價值的更新、組織的再造,國民黨依然有機會在2028年重返執政。
對於國民黨來說,2025年主席選舉不僅是黨內的一次權力交接,它可能決定未來幾十年的命運。對選民而言,這不僅是對一個黨派的選擇,更是對臺灣未來發展的選擇。(作者爲英國劍橋大學漢默頓學院博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