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呂福興:從高教深耕計畫及校務評鑑看大學產學合作

【文.呂福興/國立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圖.呂福興教授提供】

本期評鑑雙月刊以「產學合作」爲主題,介紹臺灣一般大學的產學合作,包括大學在產學研發、專利、創新育成、專業諮詢、技術服務、教學等面向之實務及趨勢。特別邀請高教評鑑中心前執行長、國立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呂福興教授,分享他對於大學推動產學合作的觀察及看法。

大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的意義與其重要性

在談大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的意義與其重要性之前,首先要釐清什麼是產學合作?產學合作的對象與範疇又爲何?

產學合作顧名思義,就是指「產業界」與「學術界」之間的合作。但這是狹義的說法,廣義從《大學法》第1條即開宗明義指出:「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爲宗旨。」第38條則進一步闡明:「大學爲發揮教育、訓練、研究、服務之功能,得與政府機關、事業機關、民間團體、學術研究機構等辦理產學合作;其實施辦法,由教育部定之。」這就說明了大學產學合作的對象,並不僅限於產業界,與政府機關、事業機關、民間團體、學術研究機構等的合作都可稱作產學合作。

至於產學合作的範疇:在《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第2條「專科以上學校(以下簡稱學校)辦理產學合作,應以促進知識之累積及擴散爲目標,發揮教育、訓練、研發、服務之功能,並裨益國家教育及經濟發展。」與第3條「本辦法所稱產學合作,指學校爲達成前條所定目標及功能,與政府機關、事業機構、民間團體及學術研究機構(以下簡稱合作機構)合作辦理下列事項之一者:一、各類研發及其應用事項:包括專題研究、物質交換、檢測檢驗、技術服務、諮詢顧問、專利申請、技術移轉、創新育成等。二、各類人才培育事項:包括學生及合作機構人員各類教育、培訓、研習、研討、實習或訓練等。三、其他有關學校智慧財產權益之運用事項。」

亦即各類研發及其應用、各類人才培育與其他有關學校智慧財產權益之運用等,均屬產學合作的範疇,面向相當廣泛。

由於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多爲政府機關、事業機關、民間團體、學術研究機構等,因此學校若能積極與上述機構進行產學合作,不僅可強化學生與實務場域的鏈結,減少學用落差,更能促進國家社會發展等,即有其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從高等教育深耕計劃看產學合作

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劃(以下簡稱高教深耕計劃)是目前大專校院規模最大、涵蓋最廣的全校整合型補助計劃,計劃願景自第一期的「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至目前第二期的「型塑具備明確定位及優勢特色之大學,培育符應未來需求及國家發展之人才」,都特別強調大學應發展優勢特色,培育未來與國家需求之人才。其中高教深耕計劃主冊,亦即大部分學校都參與之計劃,有四大面向:教學創新精進、善盡社會責任、產學合作連結、提升高教公共性。由於高教深耕計劃強調學校應發展特色,產學合作的面向發展也不例外,惟學校資源、學生條件與教師的動能各異,產學合作的策略與作法亦應因地制宜,呼應學校特色發展,並以培育具特色之人才爲核心目標。

去年(2024)在高教深耕計劃精準訪視前,教育部就曾邀集所有的正副召集人先針對訪視的二大主題「跨領域與自主學習」與「產學合作」(一般校院)、「師生專業實務能力」與「產學合作」(技專校院),進行廣泛而深入討論的共識會議。精準訪視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聚焦議題,並透過陳東昇教授主持的「高教深耕推動協調與影響評估計劃辦公室(以下簡稱深耕PO)」,進行大規模的質量化資料分析,整理後事先提供給委員。然後藉由實地訪視,一方面能與學校進行精要的對話,找出學校亮點,並經後續委員的討論後,形成所謂的「優良實務」,俾能與其他學校分享;另一方面能提供學校具體建議,供執行計劃之參考。

在前幾次的共識會議,光對訪視主題的定義,就有很深入的討論,最後對「產學合作」的定義爲「學校依其特色、教師研發能量和學生特性,與國內外政府機關、事業機構、民間團體及學術研究單位,進行知識、技能、資源和人才培育的合作,以達到迴應國家社會及產業發展的需求。」這定義就納入了在推動產學合作時,應考慮學校的條件、合作對象、進行的方式與目標等,另也納入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產學合作(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的意涵。這定義據稱雖不完美,但已是多次討論獲得的寶貴共識與精華。

產學合作的品保與成效評估

由於各校特色定位、教師研發能量和學生特性皆有所差異,面對的挑戰與問題亦不盡相同,因此,學校執行產學合作的策略與作法,以及品保成效評估,自然難以一體適用。其品保與成效評估,應建立可呼應學校發展特色與人才培育標的之內部品保機制,以及多元評估方式。

「深耕PO」曾整理了目前大學校院產學合作的策略,大抵可分成基礎、中層至加值等光譜,涵蓋人才培育、技術知識移轉與研發創新等不同層面,這可勾勒出學校產學合作推動架構與推動路徑。

一、基礎層面

在基礎層面,產學合作的核心着眼於「人才培育」。學校可透過開展產業合作教學,依據產業需求共同規劃課程,提升教師產業實務能力,推動業師協同教學與產業實務知識融入課程,並設置產業專班或專題式課程。此外,亦可藉由完善實習制度,如與合作機構辦理實習、健全實習機制、建置或強化實習平臺、拓展海外實習機會及實習講座,強化學生職場歷練與產業接軌能力。

二、中層策略

在中層策略,重點聚焦於「技術、資訊與知識移轉」。此層面強調強化產學合作鏈結,包括建立或強化產學溝通管道、提供合作機構輔導諮詢、完善合作制度、設置產學中心,並推動跨校、跨區域資源整合與協作。同時,提升產學合作研究能量,透過產學研究獎勵與推廣、與合作機構協同研究、成立產學研究中心及產學合作研究園區等,促進學術成果的應用與產業化。

三、加值層面

在加值層面,則着重於「研發創新」與「落實研發成果」。學校可透過成立或強化創新育成中心,推動智慧財產應用與技術移轉,並協助創立衍生企業,將研發成果落實於產業,促進創新創業與產業鏈形成,實現知識經濟下的永續發展。

整體而言,學校可依據自身條件與特色,聚焦教育紮根、技術與知識移轉與研發創新實踐等不同層面,發展多元產學合作策略與路徑,進而創造產學合作新模式與價值。

至於在推動與評估產學合作成效的過程中,不能僅僅聚焦於產出產學合作計劃件數、金額、管理費收入等量化指標。更重要的是,應從整體系統出發,「深耕PO」亦曾統整各校在產學合作成效評估的檢視方向,可分成「組織、制度、資源、教師、學生、課程」等面向,而且它應是一個動態且持續運作的檢視流程。這樣的檢視應依循以下核心機制進行:調查、引導、評估與追蹤。

首先,學校可透過調查機制,主動發現產學合作過程中面對的挑戰或待改善的問題。當問題被辨識或定義清楚後,接着便可啓動引導機制,針對問題擬定對應的策略與具體作法。此後,透過評估機制來檢視這些引導措施是否產生預期的成效。評估不應止於短期觀察,更應結合追蹤機制,持續觀察後續與長期影響。若在追蹤過程中發現新問題,便可再次啓動調查機制,進行問題分析並循環回到引導機制,持續修正與優化。這樣的動態調整、持續精進的系統性過程,較能真正落實產學合作的長效與深度價值。

從校務評鑑看產學合作

大學校院與技專校院校務評鑑本週期的項目、核心指標類似,但略有不同,以大學校院校務評鑑而言,共分爲四大評鑑項目,包括「校務治理與經營」、「教師教學與學術專業」、「學生學習與成效」及「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其下共計包含15個核心指標、54個核心指標檢核重點。校務評鑑雖是法定的評鑑,但評鑑單位,特別是高教評鑑中心近年一直希望與學校發展成夥伴的關係,共同爲提升高等教育品保而努力。因此,這週期強調賦權增能,協助學校做好內部品保,確切落實校務發展計劃與發展學校特色。

校務評鑑雖未針對產學合作訂定特定的指標或檢核重點,然產學合作的成效與學習成果,都可反映在教師的表現與學生的學習成效上。另外產學合作的收入,也是學校財務開源的重要的項目之一,這可在各校網頁的校務與財務資訊公開平臺、近年的決算書或財務分析、產學合作(或建教合作)收入與佔比等,略見學校財務運作之情形。除財務安全考量外,特色人才的培育也是重點,而這些都是學校永續發展的要素。

產學合作的新要素:SDG、USR、AI

這裡所謂的新要素,主要是相對過去傳統的產學合作而言,應有與時俱進的思維與作法。在全球各個國家互動或連動頻繁,資訊傳播快速的時代,高等教育發展與國際接軌就很重要。推動產學合作亦然,要有與國際接軌的進步思維,特別是應融入國際普遍關注的價值與議題。

例如大專校院越來越關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17項全球性可持續發展目標議題,而企業越來越重視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的表現,這都是學校在推動產學合作的同時,可以注入的要素。而大學若能整合相關教學研究與服務的能量,結合SDG以及企業重視的ESG,亦可大幅提升產學合作的意義與價值。

此外,大專校院也越來越重視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除大學法早已闡明「服務社會」是大學成立的宗旨之一,教育部更是自2018年起持續推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劃」(以下簡稱USR計劃),希望聚焦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國際連結等面向及相關議題。各校也陸續成立USR辦公室或中心等,學校的產學合作如能與USR計劃以及產業界重視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CSR)結合,不僅有助於學生獲得實務經驗,也能讓大學與企業迴應社會需求,並促進社會進步。

另外,生成式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已是當代產學合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自Open AI在2022年底推出ChatGPT以來,AI似乎一下從學術的研究殿堂,迅速擴散至日常生活,正反面的效應並陳,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高等教育如何因應這浪潮對教學與研究生態等的影響,已成爲重要課題。科技如能善加使用,可促進人類福祉;反之,則可能帶來難以預測的風險。

在產學合作的脈絡下,如何有效整合AI元素,是值得思索的方向。學校應積極培養學生具AI素養與學習思維,這除了教師在第一線的引導外,同時須提升行政人員對AI的瞭解與應用能力,建立共同「語言」基礎與完整的「生態」支持系統,以提升產學合作的意義與價值。

綜上,現代產學合作的新要素並非全然創新,而是在既有基礎上,可結合SDG、USR、AI等,亦即導入全球關注的趨勢議題、具特色的在地連結,以及重要的新興科技等。若此,不僅可以符應國際與時代趨勢,也可以結合學校特色發展,創造產學合作新模式與價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