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開箱」穿山甲育兒 看見保育艱辛

昨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科會偕同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高雄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共同發佈穿山甲保育成果與行動。記者董俞佳/攝影 董俞佳

穿山甲捕食大量螞蟻與白蟻,具生態調節功能,被譽爲「自然界的生態工程師」;國內研究團隊昨發表穿山甲保育成果,記錄到穿山甲育幼過程,即使遭受攻擊受傷,仍堅持將幼獸扶育長大,展現強烈母性,但也凸顯牠們面臨走私、獵捕與流浪犬攻擊等威脅。

國科會昨與屏科大野保所、高雄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共同發佈穿山甲保育成果與行動,統計全臺穿山甲數量約兩萬只,主要分佈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淺山環境。野保所助理教授孫敬閔表示,臺灣南部與東部族羣近年在保育行動下呈現緩步回升。

研究團隊運用無線電追蹤器,成功記錄多隻穿山甲的行蹤與育幼行爲,包含穿山甲「阿花」與其兩胎幼獸的完整成長曆程。

記錄影片可看見「阿花」即使尾巴曾遭犬咬斷,仍堅持將幼獸扶育長大,展現強烈母性,也讓研究團隊重新評估斷尾個體的野放與照護準則。

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黃惠敏表示,居民視穿山甲如土地公,野放穿山甲時,會先向土地公稟報,祈求穿山甲平安,不要再跑到危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