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無人機隊 遙遙無期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國防部編列特別預算,計劃於明後兩年度購置將近5萬架無人機交由陸軍,連海軍也建案籌購1320艘「自殺型無人艇」;至於空軍向美採購的4架MQ-9B無人機如無延誤,屆時也將撥交服役,但如此大張旗鼓的建立「不對稱戰力」,究竟是否真符合新型態的臺澎防衛需要?其實,如何搭配其他新購裝備的聯合兵力運用纔是重點。

美國海軍和陸戰隊使用的MQ-9A可滯空長達30小時,是屬於典型的「高空長航時」遙控飛行設備,目的是要在聯合全域指揮管制的環境中,可在特定戰區內建立「察打一體」的能量,屬於世界各國建軍的共同趨勢。

國防部斥資217億餘元向美籌購4架MQ-9B時,除軍事用途外,原也考量該載具能擔任「海洋監測」和「反潛偵巡」兩項跨軍種的功能,目的在於將無人機朝多元化的聯合部署運用,藉以符合國軍網狀化作戰的架構,或許以後還能加上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元素,使無人機能在部隊員額不足下,發揮超越人力的效果。

但這些新穎的高科技軍備條件必須統整在更先進的指揮管制架構之下,例如由更爲高階的空中預警管制機擔任全天候指揮所單元,讓所有新編入的無人機得以發揮功能,而今美國川普政府又否決我國採購E-2D預警機和MH-60R反潛直升機,當然連帶的北約標準Link-22資料鏈也是空中樓閣,倘若缺乏這些關鍵項目,我國要如何建立即時的作戰圖像與印太美軍共享?

而我國中科院擬自制的「騰雲」無人機,據稱是要「輔助」通用原子MQ-9B在中、低空的能量,主要也是在「光電偵搜」功能上彌補美製產品,但僅靠國軍已長年使用的Link-16顯然功能不足,試問,在美方尚未決定提供MQ-9B何種資料鏈,亦不承諾提供準確波段頻寬釋出時機之前,單是空軍的這兩型無人機就勢必需要曠日廢時的系統整合,若再加上其他軍種預備在未來兩年內部署的無人機,想讓國軍「操弄於股掌之間」的自動化空巡場域實現,真不知要等到何時。

據悉,川普對亞太各國的關稅新標準並不包括軍購項目,因此,我國明年的國防預算GDP超出3%似乎已成臺美的「新默契」,本可以主動爭取和日本一起「團購」的防空預警機裝備經費,卻被美國要求改爲採購更多防空飛彈,美國對臺灣這種本末倒置的軍售,若非刻意爲之的「飢餓行銷」,就是在臺海周邊地緣戰略層面已有更爲深沉的伏筆,我方不可不慎!

(作者爲前空軍中將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