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五年兵力整建 海軍反潛航空大隊升級爲「指揮部」

示意圖。S70C反潛直升機起降鄭和軍艦。(軍聞社)

國防部今日將「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劃報告」送達立法院。呂昭隆翻攝

國防部今日將「五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劃報告」送達立法院,報告書指出,爲因應中共解放軍持續升高對臺軍事演習、戰備警巡、海事執法等多層次、混合式施壓及灰色地帶行動,將海軍反潛航空大隊提升至「聯兵旅級」層次,並更銜爲「海軍反潛航空指揮部。」

另外,報告書指出,爲因應中共軍機「遠海長航」及空中聯合戰備警巡,因此空軍已完成臺東第七聯隊第四十五作戰隊的編成,搭配第四十四作戰的幻象二千戰機,可確保西南及東南空域的空防安全。

報告書指出,爲應對中共持續升高之灰色地帶行動及正規與非正規軍事威脅,國防部策訂「精進國防力量、強韌整體防衛」、「革新國防事務、強化組織效能」、「推動國防自主、創造雙?效益」、「策應災防制變、守護人民福祉」、「緊密戰略合作、共維區域和平」等5項國防戰略目標,並依「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指導,建構「多域拒止、韌性防衛」之作戰整備方向,以確保國家安全及經濟發展,維持臺海及區域和平穩定。

報告書指出,國軍依軍事戰略指導,戰力整建秉「建構不對稱作戰」、「強化防衛韌性」、「提升後備戰力」及「厚植灰色地帶應處能量」等四項原則擘劃建軍方向,並考量「機動、敏捷、致命、低成本、高存活率與備援、新興科技及人工智慧(AI)」等現代化建軍關鍵要素,排定「聯合戰力規劃要項」優,納列「五年兵力整建計劃」籌建,提升整體嚇阻及持久戰力,強化整體國防戰力與全社會防衛韌性。

至於五年兵力整建重點,報告書指出,在國防自主方面以下列幾點爲主:1、籌獲新型步槍,提升單兵日(夜)間作戰射擊精準度,提高作戰效能。2、提升後備部隊通聯指管及衛勤裝備,缺裝補充新式通信裝備及滿足戰場醫療整備,確保後備部隊戰力整合及發揮,維持作戰韌性。3、整(新)建置新式訓場,以因應一年期義務役及後備召訓革新,逐步強化部隊戰備能力因應區域安全情勢。4、改善軍事學校設備(施)及環境,提升授課品質,培育優質軍事幹部。5、建置環島光纖備機制、增加重要軍事設施及系統骨幹節點通信路徑,強化系統存活率。6、更新軍品檢測技術能量及設備,維護自制裝備及彈藥品質,提升裝備信賴,減少後勤負擔。7、優化前進外科小組裝備,平時模擬訓練,戰時可迅速投入,提升前線醫療處置能量。8、強化地面部隊C5ISR系統,即時掌握部隊動態及整合無人機運用,快速機動部署。9、運用各型無人機,執行情監偵、目獲及攻擊任務,大幅提升戰場聯戰效能。10、籌建潛艦國造後續艦,建構水下匿蹤戰力,達成戰略嚇阻目的。11、.增建快速佈雷艇後續艦,削弱敵航渡威脅,創造防衛作戰有利態勢。12、擴建各式防空飛彈及系統,並執行天弓飛彈性能提升,防護重要資產安全。

而在對美軍購方面,報告書列出:1、籌購海馬士遠程精準火力打擊系統,以提升遠程火力打擊及制壓能力。2、籌購防禦性陸上機動佈雷系統,以阻絕、遲滯敵軍行動,強化縱深防禦。3、籌購新型M1A2T戰車,強化地面打擊火力,保持戰場部署彈性,提升聯戰能力。4、籌購新型攻擊遊蕩彈藥,強化地面全縱深即時打擊能力。5、籌購人攜式刺針防空飛彈,提升國軍地面部隊短程防空能力,有效遂行防衛作戰。6、籌購魚又飛彈海岸防衛系統、長程潛射重型魚雷,強化聯合制海作戰效能。7、籌建新式及性能提升F-16戰機,並滿足相關彈藥及莢艙需求,提升空中整體作戰能力。8、籌購愛國者飛彈及國家先進地對空防空飛彈系統,搭配各式雷達,建構高、中、低空層攔截能力,確保國土及重要防護目標安全。9、建置MO-9B高高空無人機,滿足全天候國境監偵需求,即時預警共軍灰帶襲擾及軍事威脅。10、籍各式機動預警雷達,靈活部署獲取即時當面情資,確保作戰全程情資掌握。11、籌購新一代戰術區域通信系統,以多層次、分散配置與備援能力,提高機動作戰指管時效,有效支援作戰任務。12、升級戰術數據鏈路系統,強化指管情監偵效能,提升共同作戰圖像,建立友盟互通性,發揮聯戰能力。

國防部並強調,五年兵力結構調整考量區域安全情勢,因應敵情威脅,前未來作戰形態,透過國防資源分配、武器備籌獲期程、兵役制度調整、無人機等新式武器裝備獲裝,已陸續完成空軍第七聯隊第四十五作戰隊編成、海軍陸戰隊六六旅戰車營、砲兵營分別轉型爲無人機營及火力營;海軍反?航空大隊提升至「聯兵旅級」,更銜爲「海軍反潛航空指揮部」,及陸軍司令部新增「防空?無人系統組」等國軍兵力結構調整案,以建置現代化、知識化及專業化優質部隊,發揮國軍組織編制效益。

報告書強調,爲持續強化部隊整體作戰效能,提升國防戰力與全社會防衛韌性,藉由檢討主戰、守備與後備部隊的組織架構、編制規劃和裝備配賦,以「科技取代人力、火力取代傳?兵力」爲原則,配合各式無人系統及人工智慧輔助決策等新興科技導入,有效降低人力負擔。

國防部進一步強調,在主戰部隊方面,配合新式裝備陸續獲裝,同步檢討汰除老舊、不符未來戰場需求之裝備,並調整部隊編組人力,以具備遠距精準打擊及快速機動應援等能力;在守備及後備部隊方面,依各作戰區實際作戰場景需求、後備動員編管情形、戰力恢復限制與發揮需求等,檢討配賦各式裝備,並同步調整編組架構,以強化部隊機動與打擊能力,以建構防衛作戰恃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