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頭重腳輕」危機浮現 內部士氣亮紅燈
▲基層軍士官每天繁冗的業務、續亂的訓練、政令一日三改讓許多人心生疲勞感,長期下來,軍中形成惡性循環:基層退伍潮越演越烈,留下的士官疲於奔命,部隊任務卻絲毫不減,士氣與效能同步下滑。(示意圖/國防部發言人粉絲專頁)
●何翊瑞/教官、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生
近年國軍將官晉任異動頻仍,儘管國防部對外表示「爲強化國防體質、確保指揮效能」,但實際情況卻反映出一個難以忽視的現象——國軍正在陷入「頭重腳輕」的結構性危機。
在組織金字塔頂端,將校人數節節攀升;然而,最貼近戰場的基層尉級軍官與士兵卻呈現長期短缺。根據多名現役官兵私下透露,部隊內出現了「上多下少」、「士官比兵還多」的反常現象,基層戰力空洞化,已成國防現實隱憂。
士官「拔苗助長」現象普遍 戰訓斷層惡性循環
爲了填補士官編制,部隊普遍以「內升」替代正規訓練,讓部分未經完整士官培訓的人員火速晉任。這些「臨時士官」上任後缺乏戰術與管理能力,不僅無法承擔帶兵重任,更因壓力與責任失衡而紛紛報退。
基層軍士官每天繁冗的業務、續亂的訓練、政令一日三改讓許多人心生疲勞感,長期下來,軍中形成惡性循環:基層退伍潮越演越烈,留下的士官疲於奔命,部隊任務卻絲毫不減,士氣與效能同步下滑。「敢言者」成標靶 基層反映無門、退伍意願濃厚
雖然國軍內部設有多條申訴與輔導管道,但多數官兵卻坦言「越反映越難過」。目前許多再入營士官表示:只要一反映部隊問題,就被貼上標籤,連同袍都開始疏遠你。上級的輕描淡寫處理態度,最終導致變成誰都不敢講。
這種「沉默文化」讓許多問題長期被掩蓋。從生活困境、人事評比、甚至到霸凌事件,往往在層層上報的過程中被模糊處理。國軍內部的透明化與問責機制仍有明顯落差,也使年輕官兵對軍中體制產生深層不信任。後備旅 戰力混亂
除現役體系外,後備戰力的混亂同樣備受國際關注。美方多次關切臺灣後備旅整編進度,卻發現實際狀況遠不如預期。
有退伍超過五年的人員被強制編入後備旅,與現役或不同軍種編處同一單位,讓部隊內部訓練標準、思想背景、指揮習慣各異,導致部隊內部矛盾重重。
許多基層幹部憂心指出,若戰時動員後備部隊,這種「臨時拼湊式」的指揮鏈恐將讓政令難以貫徹,成爲國防戰力最大漏洞。
結語
國軍要能真正「強化國防」,不只是晉升將官或調整編制,更該回到核心問題基層士氣。
當基層願意留下、士官能領導、官兵敢發聲,這支軍隊才配得上「保家衛國」的信任。
▼在組織金字塔頂端,將校人數節節攀升;然而,最貼近戰場的基層尉級軍官與士兵卻呈現長期短缺。根據多名現役官兵私下透露,部隊內出現了「上多下少」、「士官比兵還多」的反常現象,基層戰力空洞化,已成國防現實隱憂。(圖/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