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數據局這場發佈會,信息量很大!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8月14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發展成就。
【截至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突破30萬億】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會上表示,作爲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數據在推動“人工智能+”過程中發揮着關鍵作用,特別是高質量數據集的建設至關重要。
劉烈宏介紹,在人工智能時代,Token(詞元)作爲處理文本的最小數據單元,如同互聯網時代大家所說的“流量”。2024年初,我國日均Token的消耗量爲1千億,截至今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經突破30萬億,1年半時間增長了300多倍,這反映了我國人工智能應用規模的快速增長。
劉烈宏強調,我國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與我國高度重視數據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我國是第一個把數據作爲生產要素的國家,多措並舉促進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人工智能+”行動到哪裡,高質量數據集的建設和推廣就要到哪裡。我國大力推動高質量數據的供給,出臺了高質量數據集建設相關文件,多部門聯合推動相關工作。
劉烈宏介紹,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已經建設高質量數據集超過3.5萬個,總體量超過了400PB(1PB可存儲約5億張2MB大小的高清照片,400PB的總量相當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總量的140倍左右)。人工智能模型的訓練也推動了數據交易需求的攀升,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高質量數據集累計交易額近40億元,數據交易機構掛牌的高質量數據集總規模達到了246PB。以北京數交所爲例,高質量數據集佔交易總量的比例從去年的10%躍升到目前的近80%。上海、天津、安徽等地正在試點“數據語料作價入股”等新模式,引導企業將高質量數據集折算爲股權投入到相關企業。同時,高質量數據集的發展需要數據標註產業的支撐,已佈局了成都、瀋陽、合肥等7個數據標註基地,助力高質量數據集的建設。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體系化佈局持續推進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低空經濟、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數據高地。我們也將推動全社會強化數據要素價值認同,加快推進數據要素價值共創,培育‘爲優質數據買單’的市場共識。”劉烈宏說。
【“十四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成就顯著】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會上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牢牢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全面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推動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數字基礎設施實現長足發展。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在規模、技術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總數與2020年相比增長了5倍達到455萬個,千兆寬帶用戶增長了34倍達2.26億戶,算力總規模位於全球第二,有力帶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帶動方面,數字基礎設施投資形成龐大市場需求,帶動集成電路、通信網絡設備、計算機、服務器和終端產品等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鏈上下游發展,培育了先進的、完整的產業體系。激發消費方面,數字基礎設施的超前部署和迭代升級,帶動網絡購物、在線教育、遠程醫療、5G+工業互聯網等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業農村方面,隨着5G網絡和農村電商的發展,手機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新農資”、直播成了“新農活”,有效帶動了農村居民增收致富。區域發展方面,“東數西算”工程深入實施,促進算力這個新質生產力的科學佈局,八大算力樞紐節點5個在西部,有利於發揮西部地區清潔能源優勢,有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數字技術創新實現新突破。過去業界常說“缺芯少魂”,形象反映了我國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統等方面自主可控不足的問題。經過多年持續攻堅,數字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這些問題逐步解決,展現出我國顯著的發展成績。集成電路加快佈局,形成覆蓋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材料和裝備的完整產業鏈。國產操作系統加速崛起,以鴻蒙系統爲例,鴻蒙生態設備總量突破11.9億臺,爲手機、汽車、家電等1200多類產品裝上了“智能中樞”。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人工智能專利數量佔全球總量的60%,人形機器人、智能終端等領域不斷突破。
數據要素價值加快釋放。我們體系化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推動海量數據優勢不斷轉化爲國家競爭新優勢。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方面,去年推出了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等21項政策,今年還將推出數據產權等10多項制度。佈局數據基礎設施方面,支持各地開展流通利用基礎設施先行先試,不斷夯實數據開發利用的設施底座。推動數據開發利用方面,以場景牽引帶動數據要素價值充分釋放,深入實施“數據要素×”行動,開展公共數據“跑起來”示範場景建設。培育數據市場方面,一批圍繞數據匯聚共享、開發利用的數據企業正在孕育興起,標準、規範不斷推出,數據交易日趨活躍,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正在加快構建。
數字經濟發展動能更加強勁。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程度顯著加深。數字產業化方面,截至2024年底,我國軟件收入規模較2020年增長80%,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超70%。產業數字化方面,智能化轉變、數字化改造加速推進,建成了萬餘家智能工廠,覆蓋超過80%的製造業行業大類,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成爲消費的新潮流。數據要素正加速賦能千行百業發展,農業領域,有的企業利用數據賦能智慧施肥,綜合提升產量5.5%;工業領域有的企業依託海量測井數據開發出行業大模型,鑽井決策效率提升了15倍;服務業領域,有的企業利用公路貨運行業數據實現司機與貨主分鐘級車貨匹配,提升單車運行效率30%以上。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帶動新增超100個新型職業,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數字公共服務更加可感可及。數字技術顯著提升了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公平普惠水平,讓民生保障持續“升溫”。“高效辦成一件事”已進入制度化、常態化推進的新階段,越來越多的事項實現“數據多跑路、羣衆少跑腿”。以新生兒出生“一件事”爲例,過去爲新生兒辦理業務需要往返多部門提交材料,如今在線上完成信息填報後,相關數據通過跨部門共享機制自動流轉,多個事項可在幾天內高效辦結。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有效破解“最後一公里”難題。數字化打破了傳統公共服務中的“流程壁壘”“數據壁壘”,在一次次在線辦事中實現了高效便捷。
【我國數據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廣闊】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會上表示,數據產業是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化價值化的新興產業,近年來,我國數據產業發展乘勢而上、逐步壯大。
數據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我國數據產業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市場空間大,已成爲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據國家數據發展研究院研究,2024年,全國數據企業數量超過40萬家,數據產業規模達5.86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117%,預計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
數據產業鏈加速形成。當前,數據技術正從商業智能(BI)向人工智能(AI)加速演進,以數據深度挖掘和融合應用、算法算力和數據高度集成爲主要特徵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數據驅動技術創新、應用創新、產業創新不斷深化,數據“採存算管用”全鏈條煥新迭代,催生出“數據即服務”“知識即服務”“模型即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據國家數據發展研究院研究,2024年,上市數據企業平均研發投入較“十三五”末增長79%,年均增速是15.7%,產業鏈創新活力持續增強。
數據產業呈現集羣發展態勢。各地搶抓機遇、加快佈局,資源集聚、技術創新、應用牽引、安全支撐的產業特徵初步顯現。從區域來看,長三角形成了多層次、全鏈條的數據產業生態,資源共享、創新聯動的集聚效應尤爲突出,2024年,長三角數據產業規模佔全國的22.6%,集聚數據企業超過了10萬家,是我國數據產業的重要增長極。從城市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資源要素富集、技術創新活躍、應用場景豐富,吸引大量頭部企業和創新主體,產業生態化集聚趨勢較爲明顯。今年,我們計劃部署一批數據產業集聚區建設試點,以此爲抓手不斷優化產業佈局,加快形成產業生態和規模優勢。
“總體來看,我國數據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廣闊。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培育多元經營主體,爲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劉烈宏說。
轉自:“人民網+”客戶端
記者: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