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源庫明年完工 臺灣加入2大國際聯盟

傳染病示意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新冠疫情爆發後,爲強化我國防疫科技,國衛院與衛福部啓動「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料庫(NIDB)」建置。總統賴清德今日國慶演說指出,資料庫將於明年完工,並持續與各國在生技領域加強合作;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未來將由疾管署負責第一線致病菌收集、國衛院負責分析,用於疫苗、新藥、快篩研發等,我國也已經以國家身分,加入兩大國際組織。

司徒惠康說明,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國內學研機構、生技業者爲了研究感染者的免疫反應、抗體、病毒生長狀況,必須蒐集患者血液與檢體,但當時病人集中在隔離病房,取樣困難。時任衛福部長陳時中提出,希望國衛院統籌建立全國性平臺。

當時國衛院有一個技術資源平臺,可系統性收集患者鼻腔、咽喉、唾液檢體,陸續運作幾個月後,同年8月國衛院提出應進行更長遠規劃,除了新冠病毒,也應爲其他傳染病做準備,建立全面的「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源庫」,將各種細菌、黴菌、病毒,系統性收集作爲研究與開發基礎。

司徒惠康表示,硬體建築物與設施正在興建中,包括多間可進行細胞與動物等級操作的P3實驗室,如賴總統所提,預計明年完工,之後將進行嚴格的認證程序,才能正式運作。

目前國衛院已和疾管署簽署合作備忘錄,打破法規限制,疾管署可依法收集各醫療院所第一線病原菌,但過去只能用於診斷、公衛防治。簽約後,這些檢體也能合法轉移至國衛院進行分析分類,提供更廣泛研發使用,例如快篩試劑、新藥、疫苗研發的重要基礎,成爲國家級完整資料庫,供業者、學研機構申請。

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目前已經與全球兩大組織簽約,以「我國國旗」爲代表參與,正式成爲「國際菌種聯盟」及「亞洲菌種聯盟」成員,可與各國共享重要病原資料。國際菌種聯盟目前有近80個國家,超過一百個機構參與,總部在荷蘭;亞洲菌種聯盟則約35個機構加入,總部設於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