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船模實驗室關鍵角色 首批船模種子教師完訓取證返臺

學員進行船模實驗操作。 (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洪靖宜高雄傳真)

學員進行船模實驗操作。 (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洪靖宜高雄傳真)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國海院院長陳璋玲與派訓人員合影。 (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洪靖宜高雄傳真)

國家船模實驗室預計2027年啓用,爲培訓專業人力,於2月中旬至3月初送派國家海洋研究院、臺灣大學、臺灣海洋大學、成功大學及海軍造船發展中心等單位代表共10人,赴英國外頂尖船模實驗機構參與專業實驗操作培訓課程,成功取得訓練證書,成爲臺灣自主船模實驗第一梯隊種子師資。

船模實驗室是利用縮小船舶置於實驗水槽中進行各種操作,藉以推估放大後的性能狀態,供後續設計變更、優化設計或驗證的參考,是船舶設計、規劃及建造中不可或缺環節。我國現有實驗水槽4座,皆無法進行耐海性能試驗、操縱性能試驗及各項特殊運動性能量測等試驗項目,使得研發新式船艦,需仰賴國外水槽進行各項性能試驗,除期程安排不易,更大幅增加船舶設計與建造的時間及成本,有礙國艦國造進展。

國海院於高雄興達港興建國家級的「國家船模實驗室」,建置國內首座的耐海性能水槽與迴旋臂水槽,實驗室配置造波機系統、造風系統、拖車與廻旋臂系統、船模實驗相關儀器設備、高速電腦及船模製造工場,預計於2027年完工。

但水槽及設備爲首度設置,國人未曾有操作的經驗,國海院院長陳璋玲表示,去年6月至11月開設國內船模實驗操作培訓課程,以及國外船模實驗操作預備訓練課程,由已完成訓練及鑑測合格的林世昌副研究員、蘇楷文及吳昊恩約聘技師,以及臺灣大學、臺灣海洋大學、成功大學及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代表等10人,於今年2月中旬赴國外頂尖船模實驗機構參與專業實驗操作培訓課程。

學員透過實作方式,學習水面船與水下載具的完整船模實驗流程等;歷經2周密集且高壓訓練,全員通過鑑測,取得訓練證書。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5日由國海院院長陳璋玲陪同,接見完訓成員,肯定他們訓練期間的優異表現,並針對國家船模實驗室未來的營運及管理提出「軟硬體同步」、「管理文化與技術水準同步」及「在地與國際視野同步」三個期許,鼓勵持續學習、精進技術,將關鍵核心技術本土化,爲海洋產業升級及國艦國造貢獻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