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驗證加持 國產之光「臺灣鯛」成功躍上世界舞臺
業者引進「魚肉熟成」技術,讓臺灣鯛達到生食等級的極致品質。農業部漁業署提供
養殖區主要分佈於雲林、嘉義、臺南的國產之光-臺灣鯛,經農業部漁業署輔導讓臺灣鯛產品全程可溯源、科學管理之下,已成功打入日本、美國、歐洲等國際市場,成爲出口級的國產驕傲。
農業部漁業署表示,近幾年,臺灣鯛產業鏈積極提升國際競爭力,不僅導入農業部「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更有多家養殖場與加工廠取得:ASC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驗證、BAP最佳水產養殖規範驗證,以及產銷履歷驗證。
漁業署指出,臺灣鯛屬於慈鯛科(Cichlidae),原產非洲,1946年由吳振輝與郭啓彰自新加坡引進臺灣,俗稱「南洋鯽仔」。爲感念先驅者的貢獻,後人將其命名爲「吳郭魚」。
隨着養殖技術不斷精進,臺灣透過長年選育改良,提升經濟價值與肉質風味,並於2002年正式命名爲「臺灣鯛」,象徵着國產漁業升級與國際接軌。
臺灣鯛體型長而側扁,體色多爲灰黑,肉質細緻。經雜交選育,培育出成長快、抗病力強、取肉率高且耐寒的優良品系。每年清明至9月爲產卵季,多數養殖戶採單雄性種苗策略,避免繁殖浪費、提高商品價值。種苗場導入智慧化設施與科學化管理,把關源頭品質。
目前,養殖區主要分佈於雲林、嘉義、臺南等地,大多以淡水養殖爲主。養殖過程講究密度控制、水質管理、飼料設計與疾病防治,更結合智慧監測,讓養殖更有效率、更低風險。
活魚運輸至加工廠後,經畜養、冰鎮、放血、取片、修整、真空包裝、急速冷凍,全程遵循GHP與HACCP等食品安全相關規範,完整保存魚肉鮮度與風味。
近年,業者更引進「魚肉熟成」技術,透過溫度、溼度與時間控制,讓酵素自然作用,提升遊離胺基酸與核苷酸含量,魚鮮味更加濃郁,達到生食等級的極致品質。
漁業署表示,民衆挑選臺灣鯛時,請認明「國產章Q」:CAS臺灣優良農產品驗證:品質保證;產銷履歷:透明可溯源;QR-Code(溯源水產品):快速辨識,安心選購。
臺灣鯛肉質細緻柔嫩、少刺好入口、無土味困擾,是國人餐桌上的優質蛋白來源。含有蛋白質、維生素B12、菸鹼素,且低脂肪,兼顧營養與清爽口感,適合成長期兒童、青少年與銀髮族。
民衆挑選臺灣鯛時,請認明「國產章Q」安心選購。農業部漁業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