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癌團:臺灣肺癌防治經驗 正發揮影響力

國際抗癌聯盟(UICC)執行長凱瑞‧亞當斯。記者曾吉鬆/攝影

三年來,臺灣領先全球,由政府主導推出公費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肺癌篩檢計劃,三年來,篩檢人數已超過二十一萬人,且政策上路以來,逾八成確診者爲早期病人。

對此,國際抗癌聯盟(UICC)執行長凱瑞‧亞當斯(Cary Adams)肯定臺灣政府將資源投入肺癌篩檢,同時涵蓋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者兩大高風險族羣,是全球最先進且具前瞻性的公衛措施。

此外,凱瑞‧亞當斯表示,從「健康臺灣」政策設定二○三○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可看出臺灣政府推動癌症防治的決心。臺灣的肺癌篩檢經驗,有效提升早期發現率,病人有機會及早獲診治,也促使病人親友主動篩檢,帶來「正向循環」。不僅爲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也爲全球肺癌篩檢政策的制訂累積珍貴實務數據。

舉例來說,澳洲政府於今年七月推出公費LDCT「全國肺癌篩查計劃」,主要對象爲五十到七十歲吸菸族羣;去年十一月,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則爲五十到七十五歲、具肺癌家族史的民衆,提供五百個免費LDCT肺癌篩檢名額,可見臺灣經驗正逐漸發揮影響力,進而推動、精進國際上各區域篩檢政策。

凱瑞‧亞當斯也透露,UICC正與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合作,預計於二○二七年發表「全球早期肺癌防治建言書」,屆時將以臺灣LDCT肺癌篩檢、精準診斷與早期治療的實務經驗爲重要參考指標,爲各國提供具有科學依據的防治政策建議,協助訂定相關防治策略。

當民衆經由肺癌篩檢並確診爲早期肺癌,後續的治療銜接極爲重要。凱瑞‧亞當斯強調,篩檢確診後可順利接續早期治療,爲降低死亡率的關鍵。當政府、醫界、病友團體等持續向社會大衆進行衛教,將可讓民衆更瞭解,從早期篩檢、診斷到早期治療,須環環相扣、一氣呵成,篩檢政策才能真正發揮效益。

「政府將經費用於肺癌篩檢、早期治療,是一項深具價值的長期投資,未來世代也能受惠!」凱瑞‧亞當斯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間,全世界投注大量資金、心力在控制疫情、減少疫情衝擊,產生的多爲短期效應。但肺癌篩檢、早期治療的經費投資卻能帶來長遠效益,不僅有助減少後續重症醫療的資源負擔,也更具醫療永續價值。他也期許臺灣繼續深化早期肺癌篩檢,並能同步確保早期肺癌治療的可近性,朝降低肺癌死亡率目標邁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