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小學堂/尼泊爾貪腐 裙帶小孩點燃全民怒火
羣衆火燒國會 尼泊爾九日反貪腐示威期間,首都加德滿都的國會大樓遭縱火,濃煙竄上空中。(美聯社)
尼泊爾政府九月初封鎖臉書等多個社羣媒體後,Z世代年輕人帶頭舉行反貪腐示威,在首都加德滿都暴力抗爭,總理因而請辭,後由看守總理上臺。這波抗議引爆點,除了政府的社媒禁令,尼國人對權貴的多年不滿也是抗爭動力。
政二代愛炫富 刺激貧窮Z世代
半島電視臺和紐約時報九月上旬報導,這次衝突爆發前幾周裡,社羣媒體上一直廣傳不少影像,內容據稱是尼國政治菁英後代的奢侈生活方式。這些影像真僞並不清楚,但仍象徵許多尼泊爾人口中的社會不平等蔓延,還有官員及其家人荷包滿滿現象。
社羣媒體上還出現名爲「裙帶小孩」(nepo kids)的熱門標籤,該稱呼衍生自「裙帶關係」(nepotism),常指涉政府高官和閣員的小孩。尼國官員和政客長期被指控存在廣泛貪污,公款用途模糊,民衆懷疑公務員薪水不多,是否有部分公款被挪用,以資助權貴家人享有奢華的生活?
TikTok和Instagram流傳一些影片,顯示官員、部長的親屬乘坐豪華轎車,或在名車旁擺POSE,身穿名牌。有張照片據稱是一名部長的兒子,與擺進聖誕樹、標示LV和Cartier等名牌的外盒合影,流傳甚廣。還有另一段影片接連秀出幾張照片,網友聲稱那是一位前法官的兒子在幾家高級餐廳用餐,還在一輛賓士旁擺姿勢。
總部在華府的監督組織「組織仇恨研究中心」致力追蹤南亞及其僑民社羣的網路極端主義和假訊息現象;該組織執行董事奈克說,大量這類裙帶小孩的影片正在尼泊爾的數位生態系統廣傳;菁英的特權與日常生活困境間的對比,深深觸動Z世代,迅速成爲推動這波運動的核心敘事。
社會封建色彩 財富被菁英掌控
社運人士和專家都說,民衆愈來愈發現統治菁英家庭生活相對奢侈,尼國其他地方卻處於貧窮,是抗議關鍵起因。尼泊爾波卡拉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拉米查內說,對裙帶小孩的憤怒,反映出公衆強烈不滿。尼泊爾民衆驚訝的是,這些裙帶小孩的父母,即政治領袖,也曾過着簡樸生活,如今活得像權貴。
加德滿都大學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卡齊說,尼泊爾距離結束君主制還不到廿年,社會傳統上一直深具封建色彩,城市的財富、商業和教育機會主要集中菁英家庭,特別是有政治關係者,「政二代正靠政治紅利過活」。
在許多相關社媒內容,裙帶小孩的影像會與描繪普通窮人眼前困境的影像穿插,呈現出尼國一種普遍想法,即該國政治階層的富裕,是犧牲廣大民衆利益換來的。
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街頭八日涌現反社羣媒體禁令和反貪腐的示威,許多民衆在國會前聚集。(法新社)
政客勾結官員 司法追訴難成功
獨立非營利機構「國際透明組織」將尼泊爾列爲亞洲最貪腐國家之一。尼國頻繁出現的醜聞通常涉及民選政客勾結本應獨立行使職責的官員,但很少成功追訴。
尼國年輕人尤其反感的是,少數菁英似乎正在替子女積累大量房地產。許多人呼籲政府展開調查,查明這些是如何買來的。政府對社羣媒體的短暫禁令,進一步激怒抗議者,他們認爲這是政府試圖控制民衆一直以來對不平等現象的批評。
青年失業嚴重 土地改革沒效果
尼泊爾人均年收入約一千四百美元(臺幣約四點三萬元),是南亞吊車尾,貧窮率近年來持續盤旋在百分之廿以上。青年失業問題也一直是巨大挑戰。世界銀行指出,去年尼國非就學中青年的失業率爲百分之卅二點六,鄰國印度則爲百分之廿三點五。
尼國經濟大幅依賴在海外就業的國人匯款,去年個人匯款佔國內生產毛額(GDP)三成三一,該數字僅次於太平洋島國東加、中亞的塔吉克和中東的黎巴嫩;同年,印度的該比率爲百分之三點五。二○二一年,尼泊爾有百分之七點五人口住在國外,相較下印度僅約百分之一。
卡齊也說,儘管從事土地改革,土地所有權方面仍不平等,尼泊爾前百分之十的家庭擁有逾四成土地,很大一部分農村貧困人口卻幾乎沒有或沒有土地,如今的發展可視爲尼泊爾自古以來廣泛不平等現象的總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