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下的數字美育創新策略

當前,以數字技術爲載體的媒體藝術如網絡藝術、計算機動畫藝術等,憑藉高度的交互性、創造性和審美性,逐漸成爲推動美育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全球範圍內,法國、芬蘭、奧地利等國較早探索以媒體藝術爲核心的美育,從政策設計、課程設置和社會合作機制等方面推動美育發展。

法國:全景構建美育課程和社會實踐

法國將藝術和數字教育視爲公民審美素養、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法國國民教育和青年部與其他部門形成跨部門合作機制,確保政策落地、資源整合和持續評估。法國發布《2023—2027年教育數字化戰略》,強調在教育中合理使用數字技術,培養學生數字能力和媒介素養,推動媒體藝術融入教育。

全學段佈局課程融合與漸進式實施。法國媒體藝術教育路徑遵循“從啓蒙到深入”的梯度推進路徑,將數字技術和藝術教育深度融入各學段課程。小學階段,側重啓蒙和興趣培養,通過合唱團、數字繪畫等項目,培養學生初步審美認知;初中階段,結構化項目增多,常與跨學科實踐教學結合,如校園播客、基礎平面設計等,提升學生信息識別和表達能力;高中階段,提供更加深入和專業化的選擇,學生可參與文化機構協辦的研究性藝術項目,在電影視聽、交互藝術、造型藝術等方向開展創作,形成跨學科思維。法國國家電影中心與地方聯合開展“影像教育”計劃,各級學校陸續推出“學校與電影”、“初中生與電影”、“高中生與電影”等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到電影院觀看精選影片,安排影評寫作、影片解構講座和導演見面會,培養學生對電影藝術的審美判斷和批判性思維。

校地聯動,共建“課堂+社會”開放生態。法國各地學校與藝術機構合作開展媒體藝術項目,打造“課堂+社會”聯動模式。各級藝術中心與中小學共建媒體藝術工作坊,爲學生提供先進設備和專業指導,搭建實踐平臺。此外,法國重視培養學生在真實藝術語境中的創作能力,如藝術家駐校活動,藝術家通常在校工作數週或數月,與特定班級或學生團體合作完成一個項目,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專業藝術家的工作方法和思考過程,並開展項目成果展示活動,促進學校與社區有益互動。

芬蘭:將藝術教育納入國家課程體系

芬蘭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專項政策和計劃,將媒體藝術教育納入國家課程和學生核心素養體系。2019年,芬蘭教育與文化部發布《芬蘭媒體素養》,明確指出媒體素養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能力,要求各級教育機構在不同學段實施多樣化媒體藝術教育。同時,芬蘭國家視聽研究所積極推動媒體教育與藝術創意融合,設立全國媒體素養周、芬蘭遊戲周等全國性活動,使媒體藝術成爲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促進媒體藝術美育融入傳統學科。芬蘭基礎教育核心課程文件將媒體素養明確納入“跨學科核心素養”範疇,強調多素養能力和信息通信技術能力,使媒體藝術與傳統學科相融合。2016年,芬蘭全面實施國家新課程標準,提出“現象導向學習”的綜合課程設計,媒體藝術作爲跨學科典型被有效納入“文化表達和數字素養”領域,通過視覺文化、故事表達、數字創作等模塊,實現與語文、歷史、公民教育、科學等課程深度融合。

探索多方聯動機制下的美育實踐。芬蘭積極探索政府、學校、藝術家、博物館、媒體企業等多方聯動機制,拓展媒體藝術教育的多樣化模式,探索學校與社區、博物館與教育機構、大學與藝術組織等的聯動模式。一是學校與社區融合實踐,將媒體藝術課程與地方文化、社會議題相融合。芬蘭赫爾辛基市推動藝術機構、藝術專業人士與當地居民和社區合作,將藝術項目延伸至社區,增加弱勢羣體接觸媒體藝術的機會。二是博物館與教育機構合作。芬蘭國家美術館與芬蘭媒體藝術網絡合作,建設媒體藝術歷史數據庫,推動媒體藝術資源進入教育系統,並定期邀請學校師生共同設計媒體藝術展覽參觀和創作實踐項目。三是大學與藝術組織共建媒體藝術教育合作平臺,引導大中小學生通過展覽、講座、論壇等方式,提高對建築、視覺藝術、手工藝品、音樂等的審美能力。

奧地利:釋放社會文化藝術活動美育潛能

奧地利聯邦教育、科學和研究部將數字能力和媒體素養確立爲國家戰略核心內容,要求從小學階段起全面開展媒體教育,增強學生文化理解和創新能力。與部分國家強調政府主導、教育系統內部推進不同,奧地利通過藝術節等社會文化藝術活動串聯起美育網絡。

構建正規和非正規教育支持體系。在正規教育體系中,奧地利聯邦教育、科學和研究部主導的“奧地利電子教育計劃”爲全國學校提供數字能力建設支持。目前,已有超過2450所學校參與該計劃,從小學到高中全面推進數字媒體在教學中的融合,強化學生在多學科背景下的技術應用和審美素養。與此同時,奧地利也構建了一個非正規教育支持網絡。這些組織和平臺圍繞教師培養、課程開發、遊戲文化、法律保障、網絡空間治理等多個維度協同發力,形成從政策設計到課堂實踐、從技術支持到社會倡導的立體策略。

以藝術節爲樞紐,打通美育協同生態鏈。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作爲媒體藝術領域最負盛名的節日,橫向整合國家博物館、藝術機構、社區、學校等教育場域,縱向串聯起實驗室、獨立藝術家、創作團隊與觀衆,構建起以“節”爲載體的全民藝術教育網絡。藝術展覽、學術研討、公衆課程、青少年工作坊、跨界表演與媒體裝置等多種形式共同發力,使藝術節成爲“教學即現場、生活即課堂”的沉浸式學習場域。此外,奧地利電子藝術大獎自1998年起就設立19歲以下青少年“自由創作”單元,不設限、不設題,激發青少年表達自我、關注社會、參與公共議題的能力,在實踐中逐步構建起從興趣啓蒙到專業探索的藝術成長路徑。通過藝術節這一平臺,奧地利逐漸形成“制度設計—資源整合—人才孵化”的美育發展模式,推動青少年在真實社會語境中進行媒介表達、文化參與和創新創造。

(作者單位: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01日 第03版

作者:趙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