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時間之刃:《日落大道》上的女神殘酷物語
▲音樂劇《日落大道》改編自好萊塢經典電影《紅樓金粉》。(圖/公共版權照片)
文/朱錦華
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繼《歌劇魅影》後,第二齣改編自好萊塢經典電影的音樂劇《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1993),本月首度來臺公演。音樂劇我沒看過;電影倒是看過的。不過它的譯名,臺、港都是譯爲《紅樓金粉》。
這是怪才導演比利·懷德(Billy Wilder)在1950年推出的一部「黑色電影」;跟《雙重賠償》(Double Indemnity)、《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並列爲他的三大經典。故事敘述一名年輕但落魄的好萊塢編劇喬·吉利斯(Joe Gillis) ,遇上一名韶華逝去、過氣的默片女神諾瑪·戴斯蒙(Norma Desmond),兩人共同爲「夢想」奮鬥、掙扎的經過和悲劇收場。
▲音樂劇《日落大道》的男女主角:的莎拉布萊曼與堤姆德拉克斯 。(圖/寬宏藝術提供)
英文片名Sunset Boulevard有雙重指涉,既指故事發生地:那條貫穿洛杉磯和比佛利山、昔日影人聚居的大道,但它也同時暗示:「你最終不得不告別的青春」。正如《每當變幻時》歌詞中說:「常見紅日照東方/每當變夕陽/便知時光去。」俗語說,歲月無情。或者用更粗魯的話說:「時間是一把該死的殺豬刀」!沒有任何美女逃得過時間的凌遲。只是,一個曾經風華絕代,顛倒衆生的女神,又怎能容忍昔日的美麗和風光殘忍地離她遠去?
諾瑪找來年輕編劇(威廉荷頓飾演)合寫劇本,「芳齡」50的她仍渴望扮演年輕妖嬌的莎樂美,在希律王面前跳「七重紗」豔舞……。影片中有一幕,諾瑪跟喬在客廳裡看她昔日主演的電影。然後,諾瑪很自然的握住了男方的手。諾瑪渴望擁抱(以及抓回)青春;包括銀幕上昔日的自己、以及身邊可以緊緊擁抱的「小鮮肉」。
▲葛洛麗亞史璜森與威廉荷頓在《紅樓金粉》裡有精采對手戲。(圖/公共版權照片)
比利懷德不改他一貫的黑色幽默,既諷刺好萊塢,也感嘆有些影人離開攝影機和鎂光燈就活不成的悲哀。劇末時諾瑪面對着一拖拉庫的攝影機和鎂光燈緩緩走下樓梯那一幕,混合著瘋狂與哀傷,是影史上讓人極爲難忘的經典畫面之一。
本片的幕後故事很有趣,比利懷德找過許多默片時代的「女神」來飾演諾瑪一角,當中還包括「首席女神」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但都被拒絕了。後來,是喬治庫克(《窈窕淑女》的導演)建議他去找葛洛麗亞·史璜森(Gloria Swanson),沒想到她竟然爽快的答應了。史璜森本身就是默片時代的「女神」之一,她的演出讓本片更具說服力,更是她生涯最精采的表演之一。
▲音樂劇《日落大道》吸引許多藝人朝聖。(圖/寬宏藝術提供)
不曉得是衝着比利懷德還是史璜森的面子,本片非常罕見的請到了默片時代的三位頂級名導跨刀演出。第一位是在撲克牌桌前驚鴻一瞥、跟卓別林齊名的冷麪笑匠巴斯達·基頓(Buster Keaton)。第二位是飾演諾瑪的忠僕、以《愚妻》、《貪婪》等默片經典名留影史的艾瑞克·馮·史楚漢姆(Erich von Stroheim)。
第三位是橫跨默片、有聲片時代、最愛拍《聖經》故事大型古裝片的西席·地密爾(Cecil DeMille):光是《十誡》他就拍過默片和有聲片兩個版本。當年正是地密爾捧紅了史璜森。本片裡他就是演自己,在片場裡跟諾瑪敘舊那一幕,讓人覺得仿如「昨日重現」。從某一個層面來說,《紅樓金粉》可被視爲一部向默片時代/人物致致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