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殺戮戰場:柬埔寨的恐怖往事

▲ 今日的柬埔寨部隊面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朱錦華

以《教會》(The Mission)等作品知名的英國名導演羅蘭約菲(Roland Joffé),成名作是1984年的《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s)。但故事裡說的並非什麼戰場故事。The Killing Fields一詞的真正意思,是指「集體屠殺場」,而片中要說的那座「集體屠殺場」,就在柬埔寨。

柬埔寨又稱高棉。在中南半島裡跟泰國、越南毗鄰。多數戰爭都離不開地緣政治,柬埔寨也不例外。它跟越南都曾經是法國殖民地。越南獨立戰爭爆發,本來在法國人走後己成爲中立國的柬埔寨,仍難逃被戰火波及。

▲柬埔寨跟泰國近日因邊界問題爆發戰火。(圖/路透)

當時他們還是有國王的,即「柬埔寨第一王國」的施亞努親王。施亞努很努力的想保持中立政策,無奈在劫難逃。北越軍隊(或稱越南人民軍)和南越境內的越共,利用柬國人煙稀少的東部大部地區作爲避難基地、進行休整和儲存物資。在親共和親美兩股勢力拉扯下,柬埔寨瀕臨內戰。

1970年3月18日,親美的龍諾將軍發動政變,成立高棉共和國,廢除君主制,施亞努親王流亡北京。但龍諾讓柬國捲入越戰,最終讓國家走進悲慘命運的深淵。美軍爲清除共黨勢力,在柬國境內進行大規模轟炸、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引發人民憤怒。由柬共組成的「紅色高棉」(或稱赤柬)趁勢崛起。

▲柬埔寨總理洪馬內(左)與泰國代理總理普譚達成停火協議。(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越戰末期,美軍撤離柬埔寨首都金邊後,柬共總書記波布領導的「紅色高棉」於1975年4月17日佔領金邊,成立「民主柬埔寨」政權,龍諾出逃。施亞努親王回國,卻迅速遭到軟禁。

「紅色高棉」一直以來都獲得中共支持;波布本人更深受毛澤東思想的影響。他掌權後,在柬國推行農業社會主義,將大量城市居民趕到農村進行建設、模仿中共搞「大躍進」;同時禁止宗教信仰、沒收一切私有財產、禁止知識和書籍的傳播,試圖逐步將柬埔寨改造爲不分任何階級的社會。極端的改革導致大規模饑荒。

▲紀念「紅色高棉大屠殺」的「吐斯廉屠殺博物館」。(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與此同時,波布更以「大清洗」等名義處決了大量平民以及柬共黨內和軍中不滿分子。在他掌權的3年8個月期間,全國五分一以上人口因饑荒、勞役、疾病或處決等原因死亡,人數約200萬,是20世紀最血腥暴力的人爲災難之一,史稱「紅色高棉大屠殺」 。《殺戮戰場》說的就是這段恐怖時期的故事。如今柬國國內也有紀念博物館。

然而「紅色高棉」跟越南因歷史疆界糾紛屢起衝突,甚至出兵越境殺人。1978年12月,越南出兵柬埔寨,翌年1月7日攻陷金邊。包括當初因逃避「黨內清洗」而投奔越南的洪森在內,柬共黨內反波布各派系組成「柬埔寨人民革命黨」,成立「柬埔寨人民共和國」。然而該政權被認爲是越南的傀儡。

▲柬埔寨參議院長、前總理洪森。(圖/路透)

一直到1990年越南軍隊撤出後,「柬埔寨人民革命黨」宣佈放棄一黨制和馬列主義意識形態。並改名爲「柬埔寨人民黨」,同時呼籲各派系停火。1991年10月23日,各派系在巴黎「柬埔寨問題國際會議」上籤訂了柬埔寨和平協定。1993年9月頒佈新憲法,恢復君主立憲制,並恢復國名爲「柬埔寨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