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恐懼的日常:日本人深層意識裡的生存危機
▲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創作的《我所看見的未來》封面(左)。他被認爲曾精準預測311大地震。(圖/翻攝自文藝社官網)
文/朱錦華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的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因爲預言「7月5日會發生大災難」引發恐慌,經社羣媒體瘋傳後,嚴重衝擊日本最近的經濟活動。事過境遷,最終證明只是「自己嚇自己」,虛驚一場。
回顧過去,「瑪雅文化的末日預言」(2012年12月21日)、「千禧蟲危機」(Y2K)等,同樣也曾引發恐慌,這類有明確日期的所謂「災難預言」,特別容易引發大衆關注;日本人更是特別有感。
▲ 日本鹿兒島縣外海吐噶喇羣島最近地震不斷。(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日本是一個狹長、多火山的島國。環境不平靜、資源匱乏;颱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這些自然因素、加上歷史上發生過的「關東大地震」(1923年9月1日)、「311東日本大震」(2011年3月11日)、以及每隔100至150年就會發生一次的日本「南海海槽大地震」(最近一次發生在1944年)等,都間接或直接的形成了日本民族的生存危機意識、以及對生命的無常感。
這個現象也充分反映在日本的次文化創作上。1954年起推出、累計多達38集的《哥吉拉》系列,描述美國人在太平洋進行核試爆造成海水污染,導致誕生了核變怪獸。這個故事反映了日本人對原子彈揮不去的陰影、以及對未來發生核災變的恐懼(結果不幸成真)。
▲怪獸哥吉拉反映了日本人對原爆的恐懼。圖爲電影《哥吉拉與金剛:新帝國》。(圖/CATCHPLAY 提供)
1973年,日本作家五島勉出版了《諾斯特拉達姆斯的大預言》一書。該書介紹了法國著名「神預言」大師諾斯特拉達姆斯(Nostradamus)的著作《百詩集》(Les Prophéties)。出版當時碰上中東以、阿爭戰爭引發石油危機,人心惶惶,讓該書適逢其時的成爲賣出250萬本的暢銷書,後來還被改編成電影《大預言》。
日本人的生存危機感是全方位的。除了上述有「殺」無類的末日浩劫之外,自然災害的威脅同樣使日本人心驚驚。說起來也真是巧,日本作家小松左京同樣在1973年推出版了科幻小說《日本沉沒》。
▲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店家張貼銷售標語寫着「信不信由你」 。(圖/路透)
該書以日本人極爲關心的海底地震爲主題,描述相繼發生的強烈地震及和火山爆發,讓日本列島瀕臨裂解和沉沒的危機……。小說空前暢銷,上下卷合計賣出385萬本,並且在同年被拍成同名電影。2006年被重拍、2021年又被拍成電視劇。日本人對海底地震的焦慮感可見一斑。
日本人對致命疾病的散播同樣戒慎恐懼。2009年日本上映了一部名爲《感染列島》的電影,描述一種前所未見的病毒在日本猛烈爆發,感染者人數在半年內以數千萬計的速度飆升,死亡無數。這部電影意外的預言了後來的COVID-19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