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再恐同日 英駐華使館發文:支持所有人的人權

今天是「國際不再恐同日」,英駐華使館發文:支持所有人的人權。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今天是「國際不再恐同日」,英駐華使館發文,文章選取了12則來自LGBT+文學影視作品的語錄和讀者分享,其中包含臺灣知名作家白先勇作品《孽子》的文字段落。(圖:英國駐華使館)

今天是#國際不再恐同日(IDAHOBIT),英駐華使館微信公衆號發文,「幾個世紀以來,LGBT+羣體的聲音塑造了我們的世界——有時低調,但始終存在。這一天提醒我們,多元並非新鮮事物——它一直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

文章稱,「英國支持所有人的人權。《世界人權宣言》明確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人人有資格享有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應有所區別。』任何人都不應因其身份、所愛之人或自我表達而遭受暴力、迫害或是排斥。」

文章選取了12則來自LGBT+文學影視作品的語錄和讀者分享,其中包含臺灣知名作家白先勇作品《孽子》的文字段落。

一、「我只願爲你活在這世上,我寧願和你一起流亡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也不願在沒有你的日子裡孤獨終老。」--詹姆斯一世致喬治·維利爾斯的情書

*詹姆斯一世是15-16世紀的蘇格蘭及英格蘭國王,他的性取向在全國上下是公開的秘密,而他著名的男寵就是白金漢公爵喬治·維利爾斯。這段歷史被改編成英劇《瑪麗與喬治》。

二、「啊,明天儘快來到我身邊,這樣我就可以緊緊擁你入懷。」--安妮女王致莎拉·丘吉爾的信

*安妮女王是18世紀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的女王,莎拉·丘吉爾憑藉與女王的親密友誼,成爲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之一。英國電影《寵兒》講述了這一段故事。

三、「我愛且只愛女性,因此也被她們所愛,除了她們,我內心厭惡任何的愛。」--安妮·李斯特的日記

*安妮·李斯特被稱爲「現代第一位女同性戀者」,她通過一本用密碼編寫的日記,記錄了她不爲人知的感情生活。她的生平被改編成多部影視作品,包括電影《安妮·李斯特的秘密日記》和電視劇《紳士傑克》。

四、「我是那不敢說出名字的愛。」--奧斯卡·王爾德

*奧斯卡·王爾德是英國偉大的詩人與劇作家,卻因同性戀行爲被審判定罪。他的情人阿爾弗雷德·道格拉斯曾在詩中寫道「不敢說出名字的愛」,被盤問其含義時,王爾德進行了一番答辯。這個詞後來成爲了「同性戀」的代名詞。

五、「如果我們的愛是一種罪,那麼天堂裡一定充滿了像我們這種溫柔而無私的罪孽。」--拉德克利夫·霍爾《孤寂深淵》

*拉德克利夫·霍爾是英國著名女詩人及作家,她的長篇小說《孤寂深淵》是一部描寫女同性戀的開創性作品,被奉爲「女同性戀者的聖經」。霍爾本人是一位女同性戀者,該小說的主要內容取材於她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六、「因爲性別雖有不同,男女兩性卻是混雜的,每個人身上,都發生從一性向另一性搖擺的情況,往往只是服裝顯示了男性或女性的外表,而內裡的性別則恰恰與外表相反。」--弗吉尼亞·伍爾夫《奧蘭多》

*弗吉尼亞·伍爾夫是英國著名作家,被認爲是20世紀女性主義文學先鋒。她的小說《奧蘭多》是一部半自傳故事,主要建構於她與同性戀人的生活背景,其風格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七、「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先秦《越人歌》

*這兩句詩歌出自先秦時期的《越人歌》,載於西漢劉向所着雜事小說集《說苑》。有學者認爲這是一首歌頌同性戀情的詩歌,講述了越人船伕對楚國貴族鄂君子皙的愛慕之情。

八、「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三國·阮籍《詠懷八十二首》

*阮籍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竹林七賢」之一。這首詩借用了歷史上有名的同性戀典故一一安陵君與龍陽君,歌頌了同性愛情的忠貞。

九、「剪袖恩雖重,殘桃愛未終。蛾眉詎須嫉,新妝迎入宮。」--南北朝·劉遵《繁華應令詩》

*劉遵是南朝梁詩人,備受梁簡文帝蕭綱寵信。這首詩所借用的「剪袖」、「殘桃」等典故,是古代同性戀情的代名詞。

十、「在我們的王國裡,只有黑夜,沒有白天。天一亮,我們的王國便隱形起來了。」--白先勇《孽子》

*白先勇是臺灣知名文學家及劇作家,其長篇小說《孽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同志文學作品之一,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舞臺劇等。作品記錄了男同性戀羣體如何在社會偏見中的掙扎求存。

十一、「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是由陳凱歌執導的著名電影,改編自李碧華同名小說。從小豆子到程蝶衣,這句他一直不願唸對的戲詞,貫穿了他性別錯位下的悲劇人生。

十二、「有一天那邊掛了個彩虹,大的不得了,我趕緊去拿攝像機,可是出來的時候,彩虹已經不見了。」--《藍宇》

*《藍宇》是一部由香港導演關錦鵬執導的華語電影,改編自網路小說《北京故事》,由胡軍、劉燁主演,描述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北京一對男同性戀人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