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體檢之三/被貼小藍標籤又遭攔戰功 白拚「定錨」讓藍綠靠攏
▲民衆黨8名立委,由左至右分別爲林憶君、張啓楷、吳春城、黃國昌、林國成、麥玉珍、陳昭姿、黃珊珊。(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袁茵/臺北報導
2024在三黨不過半的立法院,打着「關鍵少數」進入國會的民衆黨,卻不斷被民進黨貼上「小藍」標籤,甚至稱爲「傅隨組織」,由於白委只有8人,若想推的法案,在沒有藍綠支持下,輸是必然結局,也因此讓國民黨以人數優勢獲勝,自此民衆黨的「關鍵力量」備受質疑。
儘管如此,民衆黨認爲他們在夾縫中仍交出成績單,民衆黨團副總召張啓楷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時表示,第一會期通過國會改革、《新住民基本法》、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第二會期重點是財政改革,通過《財政收支劃分法》、《吹哨者保護法》,民生經濟法案推動產創條例修正案,而今年新會期則鎖定在「司法改革」和「媒體改革」。
藍綠夾殺下戰功被攔走 罵名卻共同持有
對民衆黨這樣的小黨而言,就算現實開再多記者會、網路進行多少場直播,仍必須屈就於大黨,才能順利送出想推動的法案,也不用說國民黨一定要把名字放在民衆黨前面,更加深民衆黨「小藍」標籤;更可悲的是,如果是推出好的法案,苦勞不見得能被外界看到,可是「罵名」卻與國民黨共同持有。
▲民衆黨立委黃國昌與大法官尤伯祥在憲法法庭言詞辯論。(圖/翻攝自YouTube/司法院影音)
好比來說,明明是藍白合作共推的國會改革,過半條文也是民衆黨版本,但藍委戰力薄弱,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更屢次失言,近乎得仰賴民衆黨團總召黃國昌的論述能力,卻也成爲綠營集體砲火對象,使民衆黨得不斷花時間召開記者會澄清。
另外,藍委原本提「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案,主張增列罷免案通過門檻,爲同意票必須超過被罷免人當初當選的得票數,結果引發外界強力反彈;因此民衆黨團提出,《選罷法》修正案需附身分證正反面影印本,希望杜絕「幽靈連署」,事後獲得國民黨團採納,並於去年底修正通過,不過行政院近期也提出覆議,遭藍白否決,未來發展備受關注。
週週開記者會表態立場 讓支持者清楚立場
除了社會上較多爭議的國會改革、《選罷法》修法外,民衆黨團在去年還有其他成績,張啓楷向《東森新媒體ETtoday》舉例,他曾代表民衆黨提案的公糧收購每公斤提高5元,民進黨反對提高,國民黨提案每公斤提高8元,最後表決是國民黨贊成民衆黨提案的5元,民進黨也沒反對,因此院會通過民衆黨版本。
張啓楷說,針對行政院要求調高電價,國民黨提案修法調高電價需經立法院審議,他代表民衆黨提案修《電業法》第49條條文,明訂電價審議委員會外部專家學者需超過二分之一、審查過程需公開透明,最後2黨都向民衆黨版靠攏,三讀通過民衆黨版本。
民衆黨團試圖透過空戰能力扭轉「小藍」印象,包括黃國昌每週一晚上都會開直播,向支持者交代自己與黨團在立法院做了哪些事,且黨團也週週召開記者會,希望向社會報告其立場與態度。張啓楷認爲,民衆黨在立委席次上雖然是少數,但在理念和法案是「大白」,由民衆黨「定錨」後,讓藍綠向白靠攏,是決勝敗的關鍵力量。
▲新任的民衆黨團副總召張啓楷認爲,民衆黨席次雖少,但仍有部分法案是藍綠向白靠攏。(資料圖/立院民衆黨團提供)
回顧去年一整年,儘管民衆黨面臨創黨以來最大危機,時任黨主席柯文哲捲入京華城案、政治獻金案遭羈押禁見,但立院黨團仍照常運作。張啓楷認爲,本來就一直按照柯文哲在2024總統大選期間的政見推法案,就像本會期將主推司法改革、媒體改革,也是柯當初就提過的內容,更是民衆黨一直以來的主張;至於決策部分,柯文哲過去在週二、五開晨會,黨團未因少了柯而中斷,仍持續8人集體討論、共同決策。
「稅收超徵」白委不同調 還有「2年條款」需解決
不過,儘管民衆黨認爲仍維持柯文哲的基調,卻看出立委彼此間的意見不同。例如財政部日前公佈去年超徵稅收5283億元,國民黨團拋出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主張,人在美國的民衆黨立委黃珊珊,立刻在臺灣時間12日於臉書發文,應先用於償還我國長期公債,並討論是否用於成立主權基金。
民衆黨立委麥玉珍也於當天表態,這筆鉅額稅收得考慮財政紀律,優先改善健全國家財務,再考慮用在重大公共政策與人民福祉上;張啓楷則認爲,臺灣2300萬人的肩膀上,每人都有25.6萬債務,所以主張先重視財政紀律,超徵5000多億先有部分拿去還債,若有剩下才發給民衆。
但黃國昌14日上午卻稱,晨會後黨團成員的共識,是要先開公聽會聆聽各界意見,再提出一個妥適且完整的計劃「還財於民」。究竟要直接發現金,或是優先還債,民衆黨目前尚未有明確答案,但這或許可成爲撕掉「小藍」標籤的契機。
▲連年稅收超徵,是否應該普發現金,白委們提出諸多想法,黨團總召黃國昌表示先開公聽會再提計劃。(資料照/記者屠惠剛攝)
不僅如此,民衆黨團還有一項集體大考驗,正是「2年條款」規定,因爲現有8名白委(黃國昌、黃珊珊、吳春城、陳昭姿、麥玉珍、林國成、林憶君、張啓楷)在「2年條款」下,預計於2026年1月31日集體辭職,由後面的8名候任立委遞補。
但8名候任立委能力備受質疑,包括在前8名立委纔剛就職時,不斷要各大辦公室幫忙辦立院出入證件,又或是想安插位置「提前實習」等,且論述能力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加上完全是素人蔘政,少了有經驗的立委帶頭,恐使民衆黨在國會戰力大減,更可能產生負面效應,影響2026年下半年的九合一大選結果。
據瞭解,民衆黨內已有一股勢力悄悄運作,想透過今年8月黨代表大會「廢除2年條款」,但目前還在臺面下討論階段,尚未正式浮出水面,然而若要廢除柯文哲制定的2年條款,屆時將在黨內掀起腥風血雨,尤其是如何安撫8名候任立委,成爲一大難題,更不用說前8席立委若想繼續待在立院,一定要在今年上半年立下戰功,才能讓黨員信服。
然而前8席立委也擁有各自的問題待解,例如黃國昌「討厭民進黨」立場過於明顯,才導致國會改革後,民衆黨民調大大降低,至今看不到停損點,又或是吳春城《壯促法》爭議,目前由中評會立案調查,但黨內人士也坦言「誰敢懲處現任立委?」最重恐怕與黃珊珊處境類似,就是停權處分,但對沒要角逐2026的吳來說不痛不癢,更無助解決黨外質疑、司法調查。
另外,黃珊珊被支持者質疑「立場過於親綠」,先前投書《當代法律》反對翁曉玲版《憲訴法》,引發黨內的不諒解;可在整個黨尚未撕掉「小藍」標籤下,如何維持「中間路線」成爲「真正關鍵少數」,穩住中間選民的支持,避免被國民黨稀釋票源,是否能討論嘗試與綠合作,而非提案等待藍綠妥協,恐怕也是民衆黨可以思考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