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體貼很危險?常講沒關係、幽默客套、不經意道別 恐傳遞「隱藏遺書」

9月10日爲國際自殺防治日,臺灣臨牀TMS腦刺激學會理事長、開業精神科醫師洪敬倫表示,近年自殺已成爲青少年死因的第二名,許多選擇輕生的個案,常常在行動之前就已經留下蛛絲馬跡。圖/123RF

衛福部發布最新十大死因,自殺重回十大死因排行榜,9月10日爲國際自殺防治日,臺灣臨牀TMS腦刺激學會理事長、開業精神科醫師洪敬倫表示,近年自殺已成爲青少年死因的第二名,許多選擇輕生的個案,常常在行動之前就已經留下蛛絲馬跡,但常被誤解或是被忽略,且憂鬱症患者往往有一些心理慣性,像會表現出過度體貼、求助內疚,平時常常用幽默或客套語掩蓋心情,這恐怕都是隱形警訊。

洪敬倫說,常常會有人在社羣貼文、朋友間的對話等,會不經意留下「道別」的話,如,突然回顧美好時刻、交代未來安排,或有時會寫下「謝謝你一直以來的照顧」、「感謝美好的曾經」等,這些可能都是一種「隱形遺書」,當一個人異常地主動告別、或把責任交代得特別完整,家屬要停下來多關心,這些都可能是一種信號。

洪敬倫說,亞洲的孩子從小常被教育「要懂事」,通常這些孩子會把旁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但他們面對自己的情緒或是壓力會更加不會處理,久而久之變得沉默,戴上人格面具,連最親近的人也看不出端倪,如果身邊的親友,總是用「沒關係」、「我沒事」等表達情緒等,也需要注意他們的情緒長期被壓抑,也比較容易發生憂鬱症的機率。

洪敬倫說,通常針對憂鬱症的患者,或是長期有不想麻煩人的狀況,當他們真的出事時,內心出現對外求救的心態,常會產生內疚,這時候有可能會武斷地做出錯誤的結論,如,沒有自己大家就會過得更輕鬆,也可能增加自殺的風險。

洪敬倫說,如果家人朋友出現以上情況,建議可以嘗試開啓對話,如,最近你好像比較累,是不是睡不好?這句話比「你怎麼了」更容易讓對方開口,過程中建議多傾聽對方,鼓勵對方表達心情,別急着回「想太多了」或「別這樣想」,避免否定感受,才能減少孤立感。

洪敬倫強調,社會不該再把微笑當作堅強,也不該把懂事視爲美德。這些隱形的習慣會一點一滴侵蝕一個人的心理邊界,沒有說出口不代表沒有需要,只是放棄了被理解的可能。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