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自閉兒易遭兒虐 社工:家長是加害者也是受害人
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苗栗縣身障服務中心社工督導林彥宇說,自己服務過許多過動症家庭,有些父母不知如何管教特殊孩童,反變成施虐者,既是被社會局責備的加害者,也是不知道怎麼愛孩子的受害者。記者林琮恩/攝影
衛福部統計,受虐兒少中2成是過動、發展遲緩兒少。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苗栗縣身障服務中心社工督導林彥宇說,自己服務過許多過動症家庭,有些父母不知如何管教特殊孩童,反而變成施虐者,他們既是被社會局責備的加害者,也是不知道怎麼愛孩子的受害者,需要更多社會資源協助。
林彥宇說,他曾擔任3年兒保社工,負責處理兒虐調查處遇,發現服務個案中,每10案中約有6至7案,家長施虐原因與兒童罹患過動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羣等身心症狀有關,且許多案件學校老師一再提醒家長,但家長都沒有動作。
曾有一名過動症孩子的母親,帶小孩到公園遊玩,轉身拿東西的30秒期間,孩子就拿鵝卵石砸了其他孩子,該家長只好不斷道歉。林彥宇表示,特殊兒少家長教育上困難,其他家長難以體會,自己兒時也曾在母親要求下出門買醬油,不過是走到巷口數百公尺的距離,自己卻走了2小時,發現默默跟在身後觀察的母親,已流了滿眼淚水。
臨牀心理師金融表示,過動症孩子常會依循自己內心的聲音做事、活在當下,難以規畫生活日程表,建議過動症孩童家長,可爲孩子建立固定作息與規律生活習慣,並且要由自身做起;許多家長反應,「唸了幾百次都聽不進去」,孩子還是經常忘記要做的事,此時建議把待辦事項寫下來,貼在房間明顯處,以視覺化方式觸發孩子腦部運作,效果不錯。
「對過動症孩子說話時,家長語氣應溫柔堅定。」金融表示,過動症孩子常具高敏感人格特質,以指使、責備語氣說話,反而會引發孩童焦慮,削弱執行能力,家長要平穩地說出指令,若發現自身已經情緒抓狂,應在顧及兒少安全的前提下,冷靜離開現場,思考後再理性溝通,「控制好情緒,孩子才能從父母身上學習,發展穩定的情緒狀態。」
臺北市西區特教資源中心主任顏瑞隆說,過動症孩子優勢能力包括創造力、運動等,表現不亞於一般孩童,家長應以正面角度看待孩子發展,協助其找出正確道路,而不是批評孩子的缺陷及困難。同時,家長也應該與學校師長建立相同教養策略,標準一致纔不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孩子的情緒行爲狀況都有其目的,家長應設法瞭解背後意圖,幫助孩子適應。
臺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表示,過動症、發展遲緩孩子導致家長失去耐心引發兒虐,受虐兒少也會因腦部損傷導致相關疾病發生。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說,二者可謂互爲因果,特殊需求兒少未被及早發現治療,父母不當管教,反而加劇腦部傷害,讓兒少疾病症狀惡化,陷入惡性循環,許多因兒虐被發現過動、自閉症的兒少,病情都已相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