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客運沒人搭...載客率衰退近4成 學者提解方:應複合式經營
臺中豐原轉運中心。圖/臺中市政府提供
疫情爆發期間,原本搭乘客運的民衆改變搭乘習慣,國道客運載客量大減近4成,疫後迄今人潮仍未復甦;臺中興建四大轉運中心,議員憂心恐淪爲蚊子館。學者建議,轉運中心應該複合式經營,成爲小型生活圈,吸引人流,並導入智慧化管理及祭出優惠票價,或是與觀光業者合作推聯合套票,多管齊下,纔可帶動運輸量。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吳皇升表示,過去臺中市國道客運、市區公車、計程車等站點分散各處,不僅造成周邊交通壅塞,民衆轉乘也不便。轉運中心就是將這些分散的節點「整合爲一」,但不僅是服務單一的「國道客運站」,應是「多功能、複合式的交通樞紐」。
吳皇升說,受疫情影響,民衆使用交通工具的習慣出現巨幅變化,加上駕駛缺乏,國道客運只能加薪留人才,人事成本大增,但運量又未回升,國道客運面臨雙重挑戰,不能只是被動地等待運量回升,建議可將轉運中心的營運從「運輸」導向「服務與體驗」,引入商業設施、餐飲、零售,甚至規劃共享辦公室,透過複合式經營,讓轉運中心成爲小型生活圈,吸引人流、金流,也帶動運輸流。
吳皇升說,國道客運應導入智慧化管理,提供即時的交通資訊、便捷的線上購票與轉乘規劃APP,讓民衆體驗到比開車更便利的公共運輸。另可與TPASS通勤月票結合,或與觀光業者合作,推出車票加景點的聯合套票,吸引外地旅客搭客運來臺中觀光。
吳皇升強調,轉運中心的建設仍屬必要,透過硬體建設的到位,以及後續軟體服務與營運策略的創新,轉運中心可以不淪爲蚊子館,反而轉變爲帶動城市發展的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