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大藥房預虧近10億,藥店的黎明還有多遠
近日,據《健聞諮詢》瞭解,高濟健康與上海醫藥、華潤醫藥等醫藥行業內的衆多潛在買方就併購事宜進行過接觸,但並未達成實際交易,潛在買方給出的價格離高濟想要的價格預期差距較大。
在行業裡,日子不好過的並不只是高濟健康,曾經在行業里門店規模數一度保持領先的國大藥房,在業績預告中,2024年利潤由盈轉虧,且出現了鉅額虧損。此外,如健之佳、老百姓等上市連鎖藥店,在2024年的業績皆出現了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大連鎖尚且如此,小連鎖和單體藥店的經營情況可能更不樂觀,整個藥店行業打響了生存之戰。
在當前形勢下,以高濟健康、國大藥房等爲代表的連鎖藥店企業將如何應對行業洪流的衝擊?
▍從衝上市到賣身,高濟爲何成“燙手山芋”?
高濟健康成立的2017年,醫藥分家的趨勢已經明顯。
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推開、“兩票制”改革落地、明確公立醫院30%的藥佔比考覈、全面取消藥品加成等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臺,使高領資本窺見醫藥零售行業的潛在機遇,以豪擲數百億元收購近萬家藥店的姿態強勢入局。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底,高濟已經坐擁1萬多家門店,年營收超過200億元,成爲國內醫藥零售行業的TOP1。
雖手握龐大的連鎖藥店資產,高濟卻沒能對其進行有效管理,短短几年內問題頻出:全資收購後,原來的藥店控制人另起獨竈,帶走了所有的客戶資源;項目公司不服從職業經理人管理,直接和總部對抗;內部管理系統五花八門,數字化進程不及預期等等。
以至於數年過去,到2022年時高濟健康的營收規模仍在200億,相比2018年幾乎看不到增長。而同一階段的其他連鎖藥店如老百姓、大參林,已經從3000多家門店,不到100億元營收起步,先後邁入萬店俱樂部,突破200億元營收。
“高濟最初用的還是互聯網那套打法,就是拼命往裡面砸錢,把自己做大,把別人擠掉,最後靠市佔率來和上游工業議價。”
醫庫董事長、醫藥行業資深研究員塗宏鋼曾向《健聞諮詢》表示,這個邏輯在其它零售行業都能成立,唯獨藥店不行。首先是因爲藥品的最大買單方不是個人消費者,而是醫保基金,所以藥店不可能有太大的議價空間。其次,藥品零售市場太大,玩家太多,即便是在高濟最爲一枝獨秀的2018年,其200億元營收也只能佔到整個市場2%-3%的體量。
高濟健康並非沒有危機感,2020年牛和義出任高濟健康總裁後,對公司的系統、供應鏈和組織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
曾在大參林擔任執行總裁的牛和義是藥店零售行業的老兵,在他的推動下,高濟健康前期併購的一萬家藥店改革效果已經開始呈現,在連鎖藥店行業單店業績普遍下滑的情況下,高濟健康旗下的紅店(指盈利能力較好的店)數量仍在增長。
2022年底時,牛和義甚至一度在一個醫藥論壇上透露出上市意向。到了2023年,關於高濟健康上市的傳聞愈演愈烈,有知情人士透露高濟健康的估值預期在400-500億元區間。
然而,留給高濟健康的時間不多了。
從一級市場投資週期來看,2017年啓動的“高濟健康”這個項目無論是人民幣基金(5+2)還是美元基金(7+2)來看,退出都已經迫在眉睫。
高濟健康也在嘗試通過加盟的方式實現低成本的持續擴張。
2023年之前,高濟旗下的一萬餘家連鎖藥店中,加盟店數量僅有300家,這一年的年中會議上,高濟健康首次要通過“新開+加盟+併購”三輪驅動,實現公司持續快速擴張,藥店加盟的橫幅廣告至今還掛在高濟健康官網的首頁banner上。
上市遲遲未有進展,高濟健康只能將目光轉移到另一條道路——併購。
2024年是中國醫療健康領域併購潮迭起的一年,從跨國藥企收購普方生物、亙喜生物等中國Biotech的多筆大額交易,到邁瑞醫療、華潤三九等中國企業接連傳出併購消息,都昭示着併購市場的日漸火熱。
在高濟健康2024年對管理層進行大換血後不久,便傳出上海醫藥即將入股高濟健康的消息,但這筆交易最終未能達成,高濟健康又先後轉向華潤醫藥等其他醫藥流通巨頭協商併購事宜。
“目前行業內能夠給到高濟健康的PS(市銷率)估值估計只有0.6、0.7左右。”一位醫藥行業從業者透露。對於曾經溢價收購藥店的高濟健康來說,這無疑是一筆賠本的生意。
“高濟健康當年拿下這些藥店是想要大幹一番的,但政策一變,門診統籌、合規、控費陸續落地,整個行業環境就改變了,他們收購的藥店就變成了沒人要的資產。”
這位從業者介紹,“2018年的時候連鎖藥店的純利潤也只有5%,高濟健康認爲憑藉資本運作與科技輔助下的新管理模式降本增效,但事實上這個賽道的黃金期已經落幕了。即便是選擇併購這條路,也很難再找到願意接手大量藥店資產的買方。”
這並非高濟健康一家的難題,而是整個連鎖藥店行業都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國大藥房多個子公司破產清算,高速擴張代價初顯
過去幾年,擴張成爲了連鎖藥店品牌的主旋律,連鎖藥店爲搶佔市場份額,各大醫藥零售連鎖企業紛紛通過併購、重組等方式,不惜零利潤擴張藥店規模,甚至出現“賣藥不如賣藥店”的怪象。
2017年高濟健康成立後一舉收購萬家藥店,隨後數年中益豐藥房、老百姓、大參林、一心堂藥店規模也迅速增長,進入萬店時代。
截止2024年第三季度,連鎖藥店中的老百姓大藥房、益豐藥房、大參林門店數量均已超過15000家。
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關閉的藥店總數達到25114家,其中第一季度全國關閉的藥店數量爲6778家,第二季度爲8792家,第三季度達到9500多家。同時,在連鎖藥店的擴張下,2024第三季度全國仍然淨增2847家藥店。
全國藥店總數已超70.4萬家,店均服務人數即將跌破2000,而世衛組織建議2500人每店即爲飽和標準。
連鎖藥店的迅速擴張爲這些品牌帶來的並非更出色的經營業績,反而是洶涌的關店潮與明顯下滑的淨利潤。
根據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大參林、老百姓大藥房、一心堂、漱玉平民、健之佳等連鎖藥店品牌的淨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下滑最嚴重的漱玉平民淨利潤減少117.84%,一心堂與健之佳下滑幅度也均超過50%。
已經有連鎖藥店品牌嚐到盲目擴張的惡果,今年2月,國藥一致旗下連鎖藥店龍頭國大藥房啓動大範圍破產清算,涉及吉林成大、天津國大等5家子公司,關閉門店超百家。在此前的2024年底,國大藥房已經關停了3家子公司。
國大藥房也是近年來快速擴張藥店規模的代表之一,自2010年起通過大量併購擴張藥店數量,至2023年時門店數量已突破一萬家。但國大藥房的經營業績卻不見增長,2024年前三季度的淨利潤同比下降110.36%,虧損達0.39億元。
從國藥一致公佈的2024年業績預告來看,淨利潤預計同比下降52.48%—64.92%。其中零售板塊“經營業績較預期存在較大差距”,擬計提商譽及無形資產減值準備金額約8.76億元—10.7億元,預計將減少報告期內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05億元—6.18億元。
綜合來看,國大藥房2024年的虧損或達近10億元。
國大藥房方面就上述虧損情況表示,“門診統籌等醫改政策因素深刻影響了終端消費者的行爲,醫藥零售門店客流下降,公司銷售額及利潤下滑。同時受醫藥零售行業競爭加劇、醫藥電商線上分流影響,行業出現了普遍下行的趨勢。”
國大藥房斷臂求生,暴露出彼時收購標的估值虛高、整合失敗等等快速擴張時期埋下的隱患,以及藥品零售企業如今不得不面對的政策調控下的行業劇變。
▍門診統籌、藥品比價先後落地,醫藥零售粗放經營時代終結
2023年2月國家醫保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的通知》後,各地紛紛推進門診統籌政策在藥店的落地。
隨着門診統籌的實施,職工醫保統籌賬戶收入比例有所提升,個賬收入則從以往的約39%下降至28%。而個賬結算正是藥店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在過往的管理上,醫保對院外場景的管理較爲粗放,這就爲藥店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
門診統籌政策實施後,基層醫療機構藥品配備率提升,一定程度上擠壓了藥店的生存空間;並且隨着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收入的縮水與醫保支付改革的精細化,藥店場景下的醫保結算開始面臨更加嚴格的監管,藥店收入中來自醫保結算的部分也隨之縮水。
一些連鎖藥店品牌旗下的部分藥店雖然已被納入門診統籌,但國家對於統籌資金的額度使用也有着明確的規定,處方必須來自於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因此病人在醫療機構開方的過程中更容易流入醫療機構內部的藥房,而非轉向院外購藥,對門診統籌藥房來說同樣難以留住客戶。
例如2025年2月湖南省醫保局發佈新規,要求互聯網醫院處方必須由實體醫療機構二級以上醫師開具,嚴禁AI生成處方,同時建立醫保藥品量價比較指數,對價格異常藥店實施梯度約談。在這之前,山東、福建等地已暫停新增醫保定點申請,政策明確 “資源過剩地區不得新增藥店”。
進入2024年,國家醫保局發佈《關於開展“上網店,查藥價,比數據,抓治理”專項行動的函》,將藥品比價提上日程,以外賣等線上平臺藥價爲錨點,比對省級集採平臺掛網價、集採中選價、定點零售藥店藥價。
隨後,全國各地陸續開啓行動,上線“藥品比價通”平臺,使藥價改革的覆蓋面從院內向院外延伸,再度對藥店收入造成衝擊。
政策與監管的日趨嚴格,藥品零售曾經粗放式發展的黃金時代已經不復存在,連鎖藥店品牌過去數年間不計成本的擴張策略也已趨近飽和,線上醫藥零售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擠壓實體藥店的生存空間,對於曾經站在行業頂端的頭部連鎖藥店品牌來說,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來源:健聞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