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常會審議通過“三北”工程總體規劃,要求落實財稅、土地等政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椰 實習生王怡茵 北京報道

8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審議通過《“ 三北”工程總體規劃》。會議指出,實施“三北”工程是國家重大戰略,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增強使命感、責任感,鍥而不捨推進工程建設,切實築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要加強規劃統籌銜接,更好實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落實財稅、土地等支持政策,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要壓實各方後期管護責任,探索建立長效機制,鼓勵各類經營主體共同做好工程建設後半篇文章。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簡稱“三北”工程,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標誌性工程。指在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西起新疆、東至黑龍江。三北地區分佈着我國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的戈壁。根據總體規劃,“三北”工程建設範圍涵蓋我國北方13個省(區、市)的551個縣(旗、市、區),建設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歷時73年,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進行。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設期。

經過多年持續推進,往日的萬里風沙線正在築起生態綠色長城。近日,國家林草局發佈“三北”工程建設成果。“三北”工程攻堅戰打響兩年來,累計實施項目415個,完成建設任務1.64億畝,成爲“三北”工程建設史上投入力度最大、完成任務最多、建設成效最好的兩年。

本次會議重點提出,要加強規劃統籌銜接,更好實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落實財稅、土地等支持政策,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公衆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蔚藍地圖創始人馬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山水林田湖草沙” 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首先面臨的挑戰是要轉變觀念,將單一的防護林建設工程,轉變基於區域稟賦的自然修復,堅持以水定綠,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大力發展節水林草,將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結合起來。另一個挑戰是在管理上,一體化保護需要基於自然地理單元開展,而實踐中自然地理單元常因行政區劃被割裂。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聯防聯治,統籌沙塵源和路徑區、上風口和下風口,推動跨區域協同治理。

要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首先要堅守“生態優先+資源適配”,排除高耗水、高污染產業,在達成三北防護林生態屏障使命的同時,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林、牧產業。二是要注重科技賦能,在選育、節水、管理等方面開展科技創新。三是探索多種“光伏 +”等新模式,包括光伏治沙、農光/牧光一體等。四是發展生態旅遊康養,依託獨特景觀打造低碳項目,反哺生態保護。最後還需要打造生態產品品牌,借“優質無公害” 優勢,通過標準化生產、質量認證、區域品牌打造,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讓社區真正受益。

生態保護離不開金融支持。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爲實現政策精準傳導,建議構建多維協同機制。

首先,重構財政資金流向,設立“生態績效+結果付費”專項,將資金撥付與衛星遙感、地面監測的關鍵指標(植被覆蓋率、土壤質量改善、水資源涵養等)直接掛鉤,實現“幹得好多得錢”。

其次,創新金融支持工具,推廣“生態收益權質押+政策性擔保”模式,爲參與主體提供特色貸款和風險分擔,解決現金流問題。

再次,土地政策上採取“混合用途許可+長週期經營權確權”,允許在生態建設基礎上覆合利用(如林下經濟、生態旅遊、適度放牧等),並設立負面清單確保生態底線。

在操作層面,曾剛建議,建立“一站式”數字直達平臺,實現小微項目“免審即享+事後覈驗”,大幅提高資金兌付速度。同時,以縣爲責任主體建立項目臺賬公開制度,將財政轉移支付與第三方績效評估掛鉤,形成倒逼機制。

“關鍵是將多重政策工具(財政、金融、土地、稅收)組合使用,形成合力,真正激發基層和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確保政策從‘好看’到‘好用’的轉變。”曾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