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奶粉龍頭,一天跌去88億
作者:謝之迎 編輯:江昱玢
國產奶粉大佬,遭遇黑色星期一。
7月7日,飛鶴在港股開盤即大跌,最終跌超17%,至收盤,市值跌至428億港元,一天蒸發88億港元。
大跌,源自董事長冷友斌簽發的一則公告。
飛鶴在週末發佈預警,預計1-6月營收至多93億元,淨利則爲10億-12億元,對比上年的19個億,少賺超過7億多,砍掉4成左右。
冷友斌披露,提供生育補貼,部分造成了利潤大減。
“大家都有補貼,吸引力在相互抵消,本質還是一場價格戰。”有業內人士告訴《21CBR》記者,生育補貼對業績影響,可能遠超管理層的預期。
冷友斌也出臺措施,安撫市場情緒。
他宣佈,飛鶴擬動用不少於用於10億元回購,並預期2025年分派股息不少於20億元。
1
多重拖累
盈利大減,冷友斌率先提到生育補貼。
4月起,他大手筆推出12億市場補貼,針對符合要求的孕期家庭,發放不少於1500元的補貼券,用來免費領取奶粉產品。
這一舉措,提升了飛鶴的社會形象和產品聲量,只是,也波及到自身收入。
同時,冷友斌貫徹“鮮萃活性營養”戰略,保持貨架產品的新鮮度及健康度,力推渠道降庫存,相應減少了出貨量。
據預告,1-6月,飛鶴銷售整體萎縮8-10個億。
兩大舉措減收增支,且疊加全脂奶粉產品減值計提、政府補助減少,共同驅動業績大幅下行。
冷友斌團隊,同時給出好轉的預期。
其公告表示,預計在今年第3季度完成庫存調整,下半年將推出比卓睿更高端的產品。且2025財年產生的收益,仍將“錄得低個位數的增長”。
在業內,冷友斌主打高端化戰略,2024年銷售費用高達71.81億元,對應費用率達34.6%。
浦銀國際研報預測,2025年,飛鶴嬰配粉銷售費用率將基本保持穩定。
只是,若加大對功能營養業務及星媽平臺的市場推廣,仍可能驅動費用率有所上升。
2
補貼大戰
今年,冷友斌團隊,選擇主動出擊。
行業內,飛鶴率先啓動“12億元生育補貼計劃”,提供實物兌換券,一孩、二孩及多孩家庭均可申請。
審覈通過後,申請者最多可領取1罐孕婦奶粉,及5罐750g星飛帆卓睿奶粉。
若按最低人均1500元計,最多可惠及80萬人次。
飛鶴官宣過後,引爆奶粉行業一場補貼大戰。多家知名品牌均相繼跟進,其中,伊利、君樂寶補貼額達16億元。
有觀點認爲,此舉客觀上將壓縮中小品牌的空間,擴大飛鶴等頭部企業的市佔率。
對於冷友斌而言,飛鶴手持現金在190億元左右,完全可以短期利潤來換取長期客戶資產。
他曾經表示,中國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每年有接近1000萬的新生嬰兒,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3億,精準營養有巨大需求。
“考慮到公司市場領先地位、業務模式韌性及穩健的資產負債表,管理層對公司的前景充滿信心。”
冷友斌在最新公告中稱,股份回購計劃反映了其對長期前景及增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