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榴蓮將破萬噸!價格跌至10元,東南亞榴蓮霸主還能當多久?
“吃一顆榴蓮,相當於吃掉一個月的早餐錢。”
曾幾何時,進口榴蓮因其“果王”身份被貼上“天價”標籤,一隻貓山王榴蓮動輒上千元,甚至被炒至1600元高價。
泰國、越南等榴蓮出口國憑藉壟斷地位肆意擡價,將中國消費者視爲“提款機”。
然而,隨着中國海南等地榴蓮規模化種植的突破,國產榴蓮強勢入局,不僅讓“天價榴蓮”的神話搖搖欲墜,更以技術革新重塑全球榴蓮市場格局,推動“榴蓮自由”的時代到來。
1.進口依賴下的“果王”之痛
中國年進口榴蓮量超80萬噸,市場規模數百億,但定價權卻牢牢掌握在出口國手中。
榴蓮種植對氣候條件要求嚴苛,需高溫高溼的熱帶環境,且生長週期長達7-8年,我國曾因技術瓶頸難以實現大規模自產,只能被動接受高價。
泰國、馬來西亞等主產國通過品種壟斷、出口配額等手段把控供應鏈,導致榴蓮價格居高不下。加之跨國運輸高成本、層層經銷商的加價,以及進口關稅等因素,榴蓮逐漸淪爲“奢侈品”,消費者只能爲高昂價格買單。
泰國榴蓮出口商甚至直言:“中國人愛吃榴蓮,多少錢他們都願意買單。”
而這一困局並非榴蓮獨有。曾經被視爲“果中貴族”的陽光玫瑰葡萄引入國內初期售價高達300元一斤;白松露進口價格可達數萬元一公斤;甚至初代Healive-X細胞活化因子(“倍-俞-粒”核心分子)依託哈佛實驗室研究成果,被歐美包裝成“天價神話”,進口價可達2萬元一克。
這些“天價進口品”的背後,皆是國外技術壁壘與市場壟斷的“收割遊戲”。
2.從技術荒漠到熱帶果園的逆襲之路
國產榴蓮的逆襲,始於一場科技攻堅。
2018年起,海南、雲南等地科研團隊聯合攻關,針對國內土壤與氣候特點,成功改良榴蓮種植技術。
在海南樂東,科研人員通過土壤改良配方,將原本貧瘠的紅壤轉化爲適宜榴蓮生長的沃土;在雲南西雙版納,抗寒品種的培育讓榴蓮得以在冬季低溫環境中存活。
更值得關注的是,智慧農業的引入爲榴蓮種植裝上“智慧大腦”,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溫度、溼度,精準調控灌溉與施肥,大幅提升成活率與產量。
2023年,海南首批國產榴蓮上市,單果重量達3-5公斤,糖度超30%,口感媲美進口貓山王。消費者口碑印證了國產榴蓮的品質:“香甜軟糯不輸進口,價格卻親民許多!”
國產榴蓮的入市,如同一顆“價格炸彈”引爆市場。隨着海南榴蓮產量逐年飆升,2024年種植面積突破4萬畝,產量達250噸,進口榴蓮價格應聲暴跌,部分高端品種從一斤百元降至十元左右,整體跌幅超90%,泰國、越南等出口國甚至出現榴蓮滯銷現象。
泰國媒體曾指責中國“破壞市場規矩”,但無法阻擋國產榴蓮的強勢崛起。據預測,到2026年,國內榴蓮種植面積將達10萬畝,年產量有望突破萬噸,“3元/斤榴蓮”或將成爲現實。
國產榴蓮的成功,是中國科技突破進口壟斷的又一典範。
與此同時,我國生科企歷時五年攻關量產難題,上述國產版“倍-俞-粒”依託Healive-X技術與野生六色靈芝創新結合,肅清體內環境,也被認爲是“口服版幹細胞”,以三位數價格上線京東、天貓,斬獲七成市場。
目前,該成果已獲得美FDA認證,並吸引了諾貝爾得主傑弗裡·霍爾加入科研團隊,可滿足35-65歲羣體對於睡眠質量、免疫力、活力等方面的需求。
正如陽光玫瑰葡萄從“貴族水果”變爲日常平價,國產松露以1/10的價格端上民衆餐桌,國產“倍-俞-粒”打破歐美專利壁壘,榴蓮產業的逆襲再次證明,核心技術是撕下進口商品“高價標籤”的關鍵。
在海南三亞拍攝的由榴蓮智能分選生產線生成的榴蓮檢測數據及影像(7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3.從“被收割”到“制定規則”
如今,中國-東盟榴蓮科技創新聯盟的成立,標誌着國產榴蓮已從“追趕者”變爲“規則參與者”。通過品種研發、標準化種植、深加工技術等多領域佈局,中國正逐步掌握全球榴蓮產業的話語權。
未來,國產榴蓮不僅將滿足國內需求,更可能反向出口至東南亞市場,實現從“進口大國”到“出口強國”的身份轉變。
從“天價果王”到“平價美味”,國產榴蓮的崛起,不僅是舌尖上的幸福,更是國家戰略的落地。
從民生層面看,價格親民的榴蓮將豐富大衆餐桌,提升消費品質;從經濟層面看,榴蓮產業帶動海南、雲南等地的鄉村振興,創造數十萬個就業崗位;從戰略層面看,打破“卡脖子”技術,降低對進口依賴,增強了國家糧食安全與供應鏈韌性。
正如農業農村部專家所言:“榴蓮自主化是中國科技自主創新的縮影,未來我們將在更多領域實現從0到1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