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龍裡法院審結快遞員非法倒賣個人信息案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家樑 見習記者 胡特旗 通訊員 金晶
日前,“網絡開盒”引發全網熱議,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再次成爲備受關注的話題。而快遞面單信息的頻繁泄漏,正使其成爲侵害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重災區”。貴州省黔南州龍裡縣人民法院近日審結一起快遞從業人員非法獲取、倒賣公民個人信息案,四名被告人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獲刑。該案不僅嚴厲打擊了行業內部人員監守自盜行爲,更推動企業完善管理機制,促進行業整改,爲數字經濟時代個人信息安全與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提供了司法樣本。
行業“內鬼”勾結黑產 個人信息遭倒賣
2022年7月,龍裡縣某快遞公司倉庫內,裝車員潘某、羅某某的手機攝像頭對準了堆積如山的快遞包裹。在張某、鄭某“每條信息0.8元”的利誘下,二人連續一週偷拍快遞面單,將數千條包含姓名、電話、住址及購買物品的隱私信息上傳至網盤交易。這些信息經層層加價倒賣,最終以每條2.5元的價格流入黑灰產市場,累計非法獲利近3萬元。
“鄭某作案時正處於另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的取保候審期間,潘某、羅某某作爲企業員工,爲牟利突破職業底線,這類‘內鬼式’犯罪危害性極大。”案件承辦法官楊茂榮指出,快遞面單信息可直接關聯用戶消費習慣、家庭住址等敏感內容,一旦被用於電信詐騙、精準推銷等違法犯罪,極易引發“破窗效應”。
穿透式審判實現“打防結合”
龍裡法院審理髮現,本案暴露出快遞行業三大管理漏洞:部分員工法治意識淡薄、內部監管機制缺失、技術防護手段滯後。
針對這些問題,法院在依法定罪量刑的同時,創新採用“懲治+治理”雙軌模式。對四名被告人的判決中,主犯張某、鄭某分別被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從犯潘某、羅某某因退贓、自首等情節獲緩刑,但對曾因同類犯罪被立案的鄭某及累犯羅某某依法從重處罰。判決書特別強調,對履職過程中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並實施犯罪的行爲,應依法從嚴懲處。
審判結束後,法院督促涉案企業整改,建議企業建立面單信息加密制度、安裝監控設備阻斷偷拍行爲、將個人信息保護納入員工考覈體系。同時會同有關部門,在該物流園區開展“個人信息安全防護”專項行動,通過加大企業員工入職教育培訓、數據防護培訓等方式壓實企業主體責任。
司法實踐爲數字經濟發展清障
本案的辦理在當地引發連鎖反應:多家快遞企業繼續深化“隱私面單”技術,關鍵信息隱匿化處理覆蓋率有效提升;物流園區設立“信息安全監督員”崗位,對快遞面單管理實行全流程監控;行業主管部門督促企業將個人信息安全防護教育納入從業人員准入培訓必修課。
“個人信息安全是數字經濟的基石。我們既要爲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築牢法治防線,也要爲營商環境優化注入司法動能。”龍裡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郝彥海表示,該院已建立涉信息犯罪案件“一案一分析”機制,適時向相關領域發出類案預警,推動形成“刑事打擊+行政監管+行業自律”的多元治理格局。此案也與近期引發公衆關注的“百度開盒”事件形成呼應——當網絡空間個人信息泄露屢成社會痛點時,司法機關正通過穿透式審判推動構建全鏈條防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