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六盤水:一塊煤在這裡烹出綠色轉型“多味佳餚”
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歷史的趣味,往往蘊藏於當下的變革。
從《吳越春秋》落筆記載開始,煤,不僅是能源,更是文明發展的見證。
“江南煤都”六盤水,曾以“黑”爲底色,煤炭是其最鮮明的經濟意象。然而,滾滾濃煙的時代已成過去,“由黑轉綠”、開闢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成爲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倘若將豐富的煤炭資源比作堆積在廚房裡的優質“食材”,那麼,煤化工產業發展,就如同烹飪一道“好菜”,需講究“色、香、味”俱全。
以新質生產力爲“爐火”和“廚具”,革新傳統煤化工產業的粗放烹飪方式,以循環經濟、綠色低碳、高端延伸爲“烹調手法”,如今,一塊煤在這裡經過“精烹細飪”,正烹出一盤多味的“佳餚”。
一道好菜,優質食材是首要,好的“賣相”則是關鍵。
遠景儲量達844億噸,已探明儲量256億噸,保有儲量接近240億噸,焦煤儲量佔貴州省省焦煤儲量的88.7%!
“家裡有礦”,是六盤水最突出的比較優勢,這份豐厚的“食材”,是轉型的根基。
“食材”優質、量大,並不代表可以隨意使用。以“富礦精開”爲抓手,精心挑選、高效利用“食材”,在六盤水,以貴州美錦爲代表的煤化工企業根據煤炭的煤種、煤質進行精準分級、分類,實現“因材施材”。
10餘個“巨罐”擺放整齊,用於存儲各種煤塊,以及中央控制室和32個筒倉的封閉運輸,確保煤塊不外露,被運送到7.65米頂裝焦爐中製成高爐鍊鐵的重要原料——冶金焦。
在這裡,髒、亂、差“揮手告別”,傳統煤化工產業“灰頭土臉”的刻板印象被顛覆。
看不見煤炭,看得見清潔,貴州美錦“不見煤”的實質,是技術驅動與理念升級共同作用的結果:流程封閉化,封閉了環境隱憂;產業清潔化,清潔了環境頑疾。
貴州美錦這段煤炭的“隱形旅程”,其意義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這一深遠眼光和戰略統籌的背後,是對新質生產力認知的不斷深化,通過技術驅動和綠色理念,爲研發高附加值、精細化、差異化產品奠定基礎。
一道好菜,香氣撲鼻離不開除腥和增香。
貴州美錦配套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實現焦化廢水“零排放”,這如同用料酒去腥,是確保“菜品”安全衛生、符合健康要求的前提。
解決基礎“腥味”,焦爐煤氣——這份煤炭轉化過程中的關鍵“香料”,被更精妙地利用起來:通過分離、轉化、合成,從焦爐煤氣中得到合成氨,形成“煤—焦—化”產業鏈;運用深冷分離工藝從焦爐煤氣中分離出液化天然氣,形成“煤—焦—氣”產業鏈,持續爲地方提供優質能源……
“料酒”用好了,“香料”用對了,貴州美錦將一塊煤“吃幹榨盡”循環利用,“近零排放”推動綠色發展,20餘種附加產品漸次落地,煤炭資源裂變升級,工業廢氣消失不再,產業鏈發展路徑間有智慧、顯格局、見擔當。
“料酒”除腥、“香料”增香的成效,直觀體現在一條“零碳物流走廊”上。5月10日,全國首臺商用氫能機車頭在六盤水首次亮相——運行平穩、噪音極低、操作簡便。
“以前開內燃機車頭,噪音大,開一天下來耳朵嗡嗡作響,並且儀表盤操縱複雜。現在,氫能機車頭操作起來很方便,運行過程噪音小、制動好。”氫能機車司機郭姜城的體驗,正是綠色轉型的微觀註腳。
“立足煤、做強煤、不唯煤”,六盤水瞄準氫能新賽道,正以獨特“氫”香,烹飪出產業升級新韻味。
一道珍饈美饌的核心在哪?提鮮增味,這也是提升“菜品”的核心。
六盤水煤化工的升級之路,核心正是注入“科技”之鮮,擺脫“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模式,推動“黑色能源”向“綠色動能”轉變。
一方是南方最大主焦煤基地:六盤水;一方是全國焦化龍頭:山西美錦。“南北主廚攜手”,聚焦產業鏈的深度和廣度,烹飪出產業升級新內涵。
2023年12月18日,貴州美錦一期點火烘爐;2025年5月10日,貴州美錦二期點火烘爐。
不到兩年,兩次點火,聚焦未來。
傳統煤化工產業中,作爲終端產品的焦炭,在貴州美錦,完成了“七十二變”。
看上游強基,產業發展出新出彩——以煤焦化爲引擎,建設380萬噸/年焦化裝置,配套3套230t/h幹熄焦餘熱發電裝置(2×40MW發電機組,年發電量6.4億千瓦·時),解決項目部分用電需求,建立新型煤焦化產業鏈;
看中游延鏈,產業類別多點開花——圍繞焦爐煤氣精深加工,佈置4000萬Nm³/年高純氫裝置、2×10萬噸/年LNG裝置、2×15萬噸/年合成氨裝置、10萬噸/年液態二氧化碳裝置,延長現代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
看下游提值,協同發力更加高效——引進金蘭化工佈局166萬噸/年硝基水溶肥、引進三強新能源建設50萬噸/年煤焦油精深加工項目,全面補齊精細煤化工產業鏈,樹立循環經濟行業標杆。
藉此,六盤水跳出“挖煤賣煤”“煉焦賣焦”的初級模式,煤炭資源由燃料向原料、進而向材料實現“三級跳”,經濟產出持續提升。
只有順應歷史潮流,才能與時代同行。
六盤水,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其豐富的煤資源如同珍貴的“食材”。要將其烹製成引領未來的“大菜”,關鍵在於精準把握時代“火候”,對“食材”精耕細作,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築競爭優勢。
這一鮮活實踐證明——依託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既能堅守核心優勢“老味道”,更能不斷煥發突破創新的“新風味”,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回味”悠長。(尚宇傑、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