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第二城+成渝,新“西三角”來了?

文丨西部君

“抱團”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比如,“區域經濟三角區”就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概念。從國內來看,最成熟的算是長三角、珠三角。此外,“中三角”、“西三角”的說法也在一定範圍內流行。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三角區的範圍、內涵也多在發生變化。像長三角,近年來就新增了安徽。

同樣的,“西三角”的概念,也在經歷微妙的變遷。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學者提出了“西三角經濟區”的概念,它主要是由重慶-成都-西安這三大西部主力城市及其周邊地區構成。

儘管該說法一度在官方層面也得到過一些響應,但就目前的現狀來看——無論是大的政策層面,還是具體的合作落地上,“西三角”都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甚至可以說,近年來這一概念已明顯降溫。

不過,另一個新的“西三角”概念,正在日益升溫。那就是——成渝黔。確切說,是成渝遵(義)。

新“西三角”,真的要來了?作爲經濟“第四極”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擴容了?

01

今年9月,貴州《關於支持遵義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公佈。

其中一個重要措施就是,要求遵義主動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同月,貴州省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座談會在遵義召開。

此外,雙方之間的交流互動,在今年也顯得格外密切:

要補充的一個背景是,關於“貴州將全面融入成渝經濟區”的說法,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出現。

不過,貴州方面所選中的城市,在一開始是省會貴州。事實上,根據公開信息,早在2005年,有學者提出了成渝築邕城市經濟走廊(貴陽簡稱“築”)這個概念。

同時,前幾年還有建議提出,將“成渝經濟圈”擴大爲“成渝築經濟圈”。

但從最新的定調看,作爲貴州第二城的遵義,已被確認爲是貴州全省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橋頭堡”。

這意味着,成渝黔“西三角”的主要框架,正式從“成渝築”變爲了“成渝遵”。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更務實的選擇。

比如,首先從物理距離上看,遵義更靠近成渝地區。

其次,一個是省會城市,一個是“副中心”,在對外合作、融入其他區域發展戰略上,後者的探索也更爲穩妥。

再者,遵義與成渝之間的淵源也更深厚。

《遵義市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項規劃》中對此是這麼介紹的:

另外,雙方已有不錯的合作基礎:

遵義約40%的省外招商引資資金來自於成渝地區。2018年以來,川渝兩地在遵投資新建招商引資項目佔比超過遵義市引進總項目數的三分之一。

可見,相比貴陽,遵義與成渝的抱團,在方方面面都顯得更具優勢、更成熟。

02

貴州在此時推動遵義與成渝抱團,也有着明顯的機遇窗口。

貴州關於支持遵義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若干政策措施中,有一條非常有現實價值:

爭取將遵義市主動對接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項規劃重點任務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新一輪實施方案。

2021年發佈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規劃期至2025年。眼下,是到了編制新一輪實施方案之時。遵義在這個時候發力融入成渝雙圈,自然是一個不錯的契機。

另外,即便未能納入,也有建議指出,在建立戰略合作框架的前提下,可以支持將貴州作爲“觀察員”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黨政聯席會議機制。

這類嘗試,近年來在多個區域發展戰略中,都有成功先例。應該說,可行性比較高。

此外,遵義方面也明確,爭取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支持,建立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三方黨政聯席會議制度,遵義市可以觀察員身份參加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三方黨政聯席會議。

打造成渝遵“西三角”,對貴州(遵義)和成渝雙方來說,也都有動力、有條件。

從動力看,遵義若能夠融入成渝,實際上是成功躋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一國家戰略,這對打造副中心而言,可謂“如虎添翼”。

對於在區域發展戰略中優勢不足的貴州來說,這也是一大利好,可以避免被邊緣化。

在成渝的角度看,增添遵義這名新成員,意味着成渝雙圈的正式擴容,無論是在影響力,還是在發展空間上,都將帶來新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四大國家級城市羣,或者說“四極”中,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都是跨越三地乃至以上,唯有成渝目前只包括四川、重慶兩地。

如果貴州(遵義)入列,這意味着成渝雙圈也將向這一標準對齊。

同時,憑藉區位優勢,四川的副中心城市——宜賓,瀘州,也可能因爲與遵義抱團,獲得新的合作發展機會。

03

其實,打造成渝遵“西三角”,也不缺乏國家層面的支持。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指出,要深化與黔中城市羣合作,帶動黔北地區發展(黔北地區主要指遵義)。

《關於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也提出,積極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交通、能源、大數據、文化和旅遊等領域的合作。

近年來,隨着成渝遵“西三角”交通互聯水平的提升,如“成渝貴”環線高鐵的開通,以及產業合作等方面的進一步密切,應該說,貴州(遵義)融入成渝雙圈的客觀條件也越來越成熟。

另外,還有一個宏觀層面的背景,也算是一種利好。

《遵義市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項規劃》中提到,成渝遵可建設全國重要的戰略產業備份基地:

這一設想,在當前的大背景下,可以說是很有現實針對性。

04

近年來,成渝黔所在的西南地區,在很多方面都顯示出積極的發展勢頭。西南與東北在發展上的對比,更是成爲一個重要話題。

這樣大的發展勢能下,成渝黔聯手,或者說成渝雙城經濟圈擴容到貴州,對西南地區的發展來說,也有望產生更大的溢出效應。

比如,經濟發展因素之外,近些年西南地區在人文、生活氛圍等方面的優勢,愈發顯現。文旅方面的高人氣,就是一個典型表現。

一旦成渝黔可以形成更緊密的協作發展局面,相信西南地區對外的整體辨識度、影響力和競爭力,都將增大。

就發展而言,遵義本身也算得上是西南地區的一個縮影。這座副中心城市,對外的存在感或許沒那麼突出。但其經濟總量,在成渝黔的城市中排名第四,僅次於重慶、成都、貴陽。

產業方面,在內地副中心城市中,遵義的表現也算是比較突出。

2023年,遵義第二產業增加值2194.44億元,增長7.9%。其中,優質菸酒、能源化工、基礎材料、先進裝備製造總產值佔比超過90%。這也爲融入成渝,奠定了產業合作的基礎。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遵義累計面向成渝地區新簽約引進投資項目110個,協議資金約120.7億元。此外,目前遵義市與成渝地區簽訂了39項“跨省通辦”合作協議。

這表明遵義融入成渝,並不是一種“白紙上”的空想,而是有着較爲理想的基礎。

的確,區域發展規劃的擴容,並不僅僅是“畫個圈”這麼簡單,也不能指望實現戰略抱團後,就立馬產生質的飛躍。

但是,能夠消除一些區域合作的壁壘,在交通、產業、消費等方面的協作上創造更好的條件,終究算是打開了增量空間。

事實上,一切有利於開放合作的機會,都值得爭取。這一點對內陸地區來說,尤顯重要。

所以,樂見成渝遵“西三角”,能夠真正成行、成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