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上”機構近8000家!我國檢驗檢測行業質效穩步提升
新華社北京7月14日電 題:“規上”機構近8000家!我國檢驗檢測行業質效穩步提升
新華社記者趙文君
全行業實現營收近5000億元、營收超千萬元的“規上”機構近8000家、機構數量近年來首次出現下降拐點……市場監管總局14日發佈的2024年度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檢驗檢測行業市場化改革成效顯著,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小散弱”局面初步扭轉。
統計顯示,2024年,全國檢驗檢測行業共實現營收4875.97億元,同比增長4.41%,繼續保持良性增長勢頭;全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53057家,全年出具檢驗檢測報告5.53億份,同比分別下降1.44%和8.66%。與上年相比,平均每家機構營收增加51.51萬元,平均每份報告營收增加110.89元,表明檢驗檢測機構和檢驗檢測報告的“含金量”明顯提升。
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司長況旭分析,從數據看,行業呈現“三升三降”特點:行業營收和單位產值穩步上升,機構數量和證書數量出現下降;規模以上機構佔比上升,小微型機構佔比下降;高端供給能力上升,低端供給佔比下降。行業呈現集約化、專業化發展可喜趨勢,結構佈局持續優化,質量效益穩步提升,支撐高質量發展能力作用明顯增強。
值得關注的是,5萬多家檢驗檢測機構中,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規上”機構共計7972家,佔全行業15.03%,同比上升7.02%;從業人員100人以下的小微機構數量51007家,佔全行業96.14%,同比下降0.12%。
“檢驗檢測機構數量首次下降,小微機構佔比首次下降。”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副司長張磊柱表示,這表明檢驗檢測行業逐步由數量規模型發展轉向質量效益型發展,釋放出“減量、增效、聚能、提質”的積極信號。
此外,統計顯示,獲高新技術及專精特新企業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佔比均遠高出全國企業總體水平。
截至2024年底,獲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6025家,同比增長5.17%,佔機構總量的11.36%,爲全國企業總體水平的14.95倍。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或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共計1500家,佔比2.83%,爲全國企業總體水平的11.32倍。
況旭說,這充分彰顯了檢驗檢測行業作爲高技術服務業的特點,更好助力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認定。
比如,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方面,一些檢驗檢測機構針對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改造等開展檢驗檢測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服務能效。
以電力行業爲例,我國大量從業人員穿戴的個體防護作業裝備長期依賴國外實驗室檢測和試驗,我國在該領域處於空白,難以滿足產業升級需求。爲此,山東省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組織攻克標準電弧能量、數據採集與分析系統等關鍵技術,研製成功國內首套個體防護裝備檢驗檢測系統,檢測數據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通過國際電工委員會IECEE專家組評審,目前已服務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30餘家國內外企業。
再如,針對檢驗檢測空白和薄弱環節,國家通信導航與北斗衛星應用產品質檢中心精準發力,攻克超小型化集成設計、低功耗技術等難題,成功研製出重量不足50克、精度達到釐米級的測試系統,有效填補了微輕小無人機飛行性能檢驗檢測技術空白,保障低空經濟發展安全。
記者瞭解到,一些檢驗檢測機構還超前佈局,向創新鏈前端延伸,服務產品設計、研發,實現與產業創新同頻共振。
如中國軟件評測中心與國家智能語音創新中心聯合搭建公共檢測服務平臺,構建面向人工智能檢驗檢測的測評體系、測試數據基準和檢測工具鏈,目前已經覆蓋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行業領域,以及90%以上的智能語音交互效果評測場景,爲國產大模型、工業AI應用等提供智能檢測解決方案。
在提升民生消費質量“信任度”方面持續發力,近年來,市場監管總局持續開展機動車檢驗、環境監測、珠寶黃金檢測等領域專項整治,重拳打擊僞造檢測數據、出具虛假報告等行爲。2024年查處違法機構3615家,撤銷、註銷214家機構資質,罰沒款3571萬元,維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完)